摘 要:配送是物流的一個重要活動環節,在物流系統中,配送起著協調紐帶的作用。配送中心的選址是否合理,也就是說配送中心的選址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配送中心的整體功能、直接影響到配送服務水平,進而影響到物流的服務水平和成本及客戶的滿意度,從而對企業的利潤也起到了很關鍵的影響效果。
1 選擇配送中心選址候選方案的基本原則
配送中心進行選址選擇時,需要提供一些候選方案,然后通過對候選方案進行評估得到最優的方案。也就是說候選的配送中心的選址方案的選擇直接關系到最后的最優選址方案,所以選擇候選配送中心選址方案時,需要嚴格把關,一般情況下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1.1節約成本原則
在選擇配送中心的候選方案時,一定要考慮到實際的成本,堅持節約成本原則,成本分為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在配送中心選址中,主要考慮以下成本因素:地皮成本、人員成本等。[1]
1.1.2交通便利性原則
配送中心得以順利完成的必要環節是運輸,運輸得以順利完成的必要條件是配送中心的交通便利,也就是配送中心與已有的運輸網絡能夠自如的銜接。比如配送中心接近公路網、鐵路網、海運網、航空網等等各種網絡,在考慮交通便利性原則時,需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不是說交通越便利越好,而是要綜合成本因素考慮,市區等繁華地方的交通都很便利,但是配送中心很少有建立在市區繁華地段的,因為市區繁華地段的地價太高,滿足不了第一個節約成本原則。[2]
1.1.3不和候選地點的規劃沖突原則
配送中心是建立在城市某個地點的基礎設施,既然配送中心是城市的一個構成部分,就應該和該城市的整體規劃協調,不能與之發生矛盾和沖突。具體來說就是要考慮城市的政策法規、城市的布局規劃等。配送中心選址和城市的規劃協調,可以促進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城市交通便利,同時也能提高配送中心的運送效率,提高企業盈利能力,達到雙贏局面。
1.1.4堅持綠色配送的原則
綠色配送不是指配送綠色蔬菜,而是指環保配送、安全高效率配送。具體綠色配送的措施有:限制尾氣排放、減少運輸次數、油氣回收治理、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等等。只有堅持了綠色配送的原則,才能夠做到配送中心可持續配送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 配送中心指標體系的建立
2.2.1配送中心選址的影響因素
配送中心選址的影響因素很多,在建立影響指標體系時一定要全面綜合的考慮,因此在確定指標體系之前,需要對配送中心選址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市場因素
市場因素具體指:候選區域的經濟建設狀況如何;有多少已有客戶、潛在客戶以及客戶的購買能力;有多少供應商、其他供應商的實力、壟斷程度;市場競爭力度、是否存在可替代企業等。[3]概括起來為以下四點:1)市場經濟因素;2)客戶容量;3)供應商能力;4)同行競爭度。市場因素的權重系數一般在0.1~0.3之間,本文假定市場因素的權重系數為0.2,市場因素內部的具體影響因素權重均等,也就是市場經濟因素、客戶容量、供應商能力、同行競爭度的權重都是為0.2*1/4。
2.成本因素
成本因素是指創建配送中心和選定配送中心之后進行配送時需要發生的費用之和。具體指:使貨物順利流通所需要的費用,比如運輸費、流通加工費、裝卸搬運費等;管理費用,比如管理人員工資、運輸人員倉儲人員工資等等;建設費用,比如場地租用費、土地價格費用和當地的建材費用等等。歸納起來為以下三點:1)商品流通費;2)管理費用;3)建設費用。[4]因為成本因素對配送中心的選址影響重大,因此一般成本因素的權重系數是0.1~0.5,本文假定成本因素的權重系數為0.3,成本因素的具體影響因素權重均等,也就是商品流通費、管理費用、建設費用的權重都是0.3*1/3。
3.交通因素
配送中心的主要功能是運輸也就是送貨,從而運輸環節是節省配送成本和提高配送服務水平、擴大經濟實力、增加競爭能力的關鍵環節。運輸環節很大程度上和交通的好壞有關,因此便利的交通條件對配送中心選址有促進作用。具體的交通因素包括:配送中心和公路網絡、航空網絡、鐵路網絡、河運網絡、海運網絡等運輸網絡的銜接程度。歸納起來交通因素包含以下四點:1)與公路的銜接方便度;2)與機場的銜接方便度;3)與鐵路的銜接方便度;4)與港口的銜接方便度。假設方便度由距離來衡量。本文假定交通因素的權重系數為0.3,交通環境的具體影響因素權重均等,也就是與公路的銜接方便度、與機場的銜接方便度、與鐵路的銜接方便度、與港口的銜接方便度的權重都是0.3*1/4。
表3-1 配送中心指標體系
配送中心選址評價A
(權重1) 市場因素A1
(權重0.2) 市場經濟因素A11
(權重0.2*1/4)
客戶容量A12
(權重0.2*1/4)
供應商能力A13
(權重0.2*1/4)
同行競爭度A14
(權重0.2*1/4)
成本因素A2
(權重0.3) 商品流通費因為A21
(權重0.3*1/3)
管理費用A22
(權重0.3*1/3)
建設費用A23
(權重0.3*1/3)
交通因素A3
(權重0.3) 與公路的銜接方便度A31
(權重0.3*1/4)
與機場的銜接方便度A32
(權重0.3*1/4)
與鐵路的銜接方便度A33
(權重0.3*1/4)
與港口的銜接方便度A34
(權重0.3*1/4)
宏觀環境因素A4
(權重0.1) 社會治安條件A41
(權重0.1*1/4)
政策優惠度A42
(權重0.1*1/4)
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情況A43
(權重0.1*1/4)
基本能源供應情況A44
(權重0.1*1/4)
自然環境因素A5
(權重0.1) 地理條件A51
(權重0.1*1/4)
土地的質量A52
(權重0.1*1/4)
氣候條件A53
(權重0.1*1/4)
災情情況A54
(權重0.1*1/4)
4.宏觀環境因素
和配送中心選址相關的宏觀環境因素主要有社會治安是否良好、政府政策狀況(包括有無稅收政策、交通法規政策等一些列優惠政策)、公共基礎設施是否完善(配送中心候選地的道路建設、通訊條件等基礎設施、配送中心周邊的固體廢棄物處理和污水處理能力等直接影響到逆向物流的水平),是否有充足的水電、燃氣、熱等基礎能源的供應。歸納起來宏觀環境因素有以下四點:1)社會治安條件;2)政策優惠度;3)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情況;4)基本能源供應情況。本文假定宏觀環境因素的權重系數為0.1,宏觀環境因素的具體影響因素權重均等,也就是社會治安條件、政策優惠度、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情況、基本能源供應情況的權重都是0.1*1/4。
5.自然環境因素
自然環境因素包括地理條件,比如所選地段是陡峭的山坡還是平整的平原、是形狀規則還是不規則等;土地的質量,比如土地的抗壓能力、抗地震能力、承受能力、是否穩定等[5];所選地段的氣候條件如何,比如是常年下雨還是常年干旱還是雨量適中、降雪情況如何、刮風情況如何、常年的平均溫度和溫度差異等等;災情情況,比如候選地段是否常年發生火災、水災、地震災害等等。歸納起來也就是說自然環境因素有以下四點:1)地理條件;2)土地的質量;3)氣候條件;4)災情情況。一般情況下而言,配送中心各個候選地點的自然環境條件相差很大時,就應該對該影響因素引起足夠的重視,也就是賦予自然環境因素更大的權重,反而言之,如果各候選點之間的自然環境都差不多,自然環境因素就不是考慮的重點因素,自然就給小點的權重。假設本文所列候選點的自然環境因素相差并不大,從而假定自然環境因素的權重系數為0.1,自然環境因素的具體影響因素權重均等,也就是說地理條件、土地的質量、氣候條件、災情情況的權重都是0.1*1/4。
3.2.2配送中心指標體系的建立
根據上一節對配送中心選址影響因素的分析,評價指標體系如表3-1所示。
3 總結
在綜合分析對配送中心進行選址的過程中的各個影響要素基礎之上,建立科學、完善的配送中心評價指標體系。因為指標的選擇是選址工作進行的首要環節,指標體系建立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對配送中心選址方案的據側,所以指標體系非常重要,本文在分析影響因素時做了重點分析,并對每個影響因素給予了一定的權重,并建立了配送中心評價指標體系。為物流選擇提供了方向。
參考文獻
[1]Thomas J:Where the money is,Distribution,2007.
[2]Farley G A:Discover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a roundtable discussion,APICS-The Performance Advantage,2008.
[3]New S J:The scop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search,Supply Chain Management,2006.
[4]Huang C:Conflict prediction based on calamity grey prediction,Journal of Gray System,2009.
[5]Stalk G J:Japans dark side of time,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
作者簡介
楊薇(1981-),畢業于湖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物流專業講師,單位:廣東省輕工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