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法治建設是如何形成與發現的,又取得了哪些成就與進步,這是我們深入研究社會法治的基礎和前提。正是基于這一原因,本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發展進程及其在此進程中取得的一些發展成績進行了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法治建設;“依法治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法律
1 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如期確立
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法治建設就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新中國的第一部根本大法—憲法,在全國人民的殷殷期待中于1954年新中國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第一次會議上順利通過,這就是我們通常稱之的“五四憲法”。然而,像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會一帆風順一樣,我國的法治建設歷程中也經歷了重大挫折,這主要表現于1957年之后,尤其表現于“文革”十年初蕩,在這一時期,我國剛建立起來不久的、根基還不夠穩定、司法體制還不夠完善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遭到極大損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社會局面又發生了歷史性的好轉,社會主義法制體系重新得到重視并得以快速發展。
在黨的十五大上,“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得以確立,1999年“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又首次被寫進憲法,這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歷程中的一個大事件,它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法治文明的重大進展,國家的長治久安也得到強有力的保障,這同時也標志著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黨的十七大與十八大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新時期、新階段的發現要求,進一步從“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法治建設的諸多方面來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全面發展,隨后,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任務也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得以強調指出。在即將實現中華民族歷史復興的關鍵時期,更需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前提下,堅定不移地推進社會主義民主與社會公平上的發展,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設。
2 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的確定
社會主義法治不僅突出地表現在社會管理一經濟發展的需要方面,也突出地表現在黨和政府在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依法治國是中國共產黨在治國理政方面的重大認識和重要進步,它的提出表明了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提出依法執政的新理念,并將之作為黨治國與理政的基本方式,并非為了趕時髦、追潮流,更不是為了效仿他國與“拿來主義”,它的提出與確定有著深層次社會發展的必然性要求。
首先,要進行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并不能形而上學地把黨的執政地位與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分裂開來,兩者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離開任何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和發展的保障,這也是要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法治中國和堅定維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應有之義和內在特征。其次,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堅強的領導核心,依法執政理念的提出和確立,有利于黨更好、更快地發展其在國際交往和國內社會發展多方面中的指揮與協調作用。再者,依法治國的提出與實施,也是在新形勢下提升各級黨組織與廣大領導干部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必然要求,在追求和實現“中國夢”的新階段、新時期,復雜巨變的國內外發展形勢對作為執政黨的共產黨的基本素質和執政能力、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依法執政是歷史發展使然。
3 全民的法治觀念明顯增強
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基本法律在全體公民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全社會的法治理念意識與社會法治訴求也前所未有的提高,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在發展中前進的另一重要表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飛速發展為中國提出了社會主義法治要求,而反過來,社會主義法治的形成與發展不僅深刻地影響和作用于中國的社會發展,也同時日益地改變著中國廣大人民群眾政治理論和思想觀念,這在社會發展的宏觀領域與微觀領域都至為關鍵的是,整個社會和全體人民的法治理念大大增強。
據相關統計,從1994年至今,僅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的領導們前后就進行了100多次的學習,其中有近30次是有關法律建設或是涉及法治內容的。此外,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常務會議、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會等也根據國家相關需要和要求進行了一系列有關法治建設的學習,黨的各級組織與國家的各級機關單位,對法治建設和法律知識的高度關注和認真學習也為全社會法律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和全民法律意識、法治觀念的增強起到了很好的榜樣作用和巨大的推動作用。
4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特色,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制的信心
我們所要建設和發展的法治體系之所以稱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是因為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要求有著內在的必然聯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是科學的法治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與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例如:我們的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的依法治國,我們社會主義中國進行法治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堅持依法治國與黨的領導下的人民當家做主的有機統一,只有認清和堅持這一特色,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為何在依法治國領域,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的根本領導,黨的領導要借助和依賴于社會主義法治才能長治久安,而社會主義法治則不能脫離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否則它的性質就變了,也就是不能再稱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這就是兩者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既受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條件的影響和制約,也受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中國傳統法紀思維的影響和制約。在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下,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更注重法治的人民主體性,堅持每一人、每一社會團體及每一社會階層在法律面前的平等、公正。換句話說,社會主義法治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而不是為特權階層所服務的。在中國傳統法治思維的影響下,社會主義法治更重視調解,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消減西方對抗性法律在被我國所參考和借鑒時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規范和保障著占人類五分之一人口的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也正是由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保駕護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才取得如此令世人驚嘆的偉大成就,我們一定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法治的特色并以高度的自信進一步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新華社,2014-10-28
[2]蘇晨和·要以高度自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N]·人民日報,2014-11-21
[3]喬曉陽·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N]·人民日報,2014-11-21
[4]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公報,2013-11-12.
[5]《張維為》·中國夢與中國情懷,人民日報,2013-03-03
作者簡介
袁明川(1987—),男,漢族,研究生學歷,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當代中國問題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