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丹?張俊?王琳
摘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公民的隱私權與知情權也開始引起人們的關注。一方面,公民需要獲得國家、社會、他人在經濟活動中、社會生活中的各類信息以滿足自己的生產發展需求;另一方面,公民又希望自己的個人信息不為他人所知,希望自己的信息得到社會的尊重。因此在知情權的、隱私權的行使和主張過程中便會產生沖突,如何協調兩者之間的關系、減小沖突,以及協調過程中應該堅持的原則是我們要探討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隱私權;知情權;沖突與協調
1 隱私權知情權概說
分析隱私權與知情權沖突表現形態是處理協調二者沖突的基本方法,是我們處理問題的基礎,因此我們須先明確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權利概念、屬性、特征等基本問題。
1.1 隱私權的概念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依法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私人信息秘密受到保護,不受他人非法干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公民對此權利享有絕對權。
1.2 知情權的概念
知情權又稱“知悉權”,是指知悉、獲取外部信息的自由、權利。知情權根據權利內容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知政權,即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知悉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活動及背景資料與國家所頒布的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權利;(2)社會知情權,即公民有權知道其所感興趣的各種社會信息的權利;(3)自然人信息的知情權,即公民享有了解涉及本人和與本人有重大利益關系的其他自然人的相關信息的權利。
2 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表現
隱私權與知情權是一對“此消彼長”的關系,二者不僅在學理上存在著沖突與矛盾,在實踐中二者之間的沖突也不容忽視。從隱私權與知情權沖突的性質可以分為公法領域的沖突和私法領域內的沖突。
2.1 隱私權與知情權在公法領域范圍內的沖突
1.公眾的知情權與國家公務員的隱私權的沖突
國家公務員由于其自身工作屬性的原因,其權力的行使具有一定的公權力性質,代表國家的意志,而公民個人的隱私信息可能關系到社會公共利益。公眾在參與政治生活或者行使知情權的過程中就會觸及到公務員的個人隱私。比如,公眾在檢舉揭發、信訪、監督的過程中就需要知道相關公務人員的姓名、郵箱、信箱甚至是電話等聯系方式。公眾在進行監督過程中也可能會了解到公務人員的簡歷、財產狀況等個人信息。
2. 政府信息的隱私權與公眾的知情權之間的沖突
一國公民享有對國家發展狀況,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生態文明領域的措施,關系民生的重大事件等的知情權。政府有責任、有義務公開信息,保證公民知情權實現。比如,重大自然災害(地震、海嘯、泥石流)、疫情(“非典”、“手足口病”)國家應及時履行對外發布信息的義務,這樣公民才能及時做出有利判斷,減小損失,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但是政府在保證公民知情權實現的過程中,也應該把涉及國家經濟、政治秘密的部分“隱藏”起來。公民知情權的行使以不得以損害國家、社會、公共利益為前提。
2.2 私法領域內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
1. 公眾人物的隱私權與大眾的知情權之間的沖突
公眾人物的范疇在我國雖然沒有具體的界定,但通常我們理解的公眾人物主要是指在社會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在體育、文化、影視等方面有一定影響的人物,比如體育明星、電影明星、歌手、作家等等。大眾都會對公眾懷有獵奇心理,想要了解到自己喜歡的明星的喜、習慣、戀愛史等等涉及個人隱私的事情,更有甚者會跟蹤、偷拍明星。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都會侵犯到公眾人物的個人隱私,公眾人物的個人隱私較之一般大眾的個人隱私也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這種限制與其社會影響力是對應的。
2.學生的隱私權與學校的知情權的沖突
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39條規定了:“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個人隱私”,《教師法》中也涉及到教師不得侵犯學生的合法權益的內容。因此我們可以推出學校、教師不得侵犯學生的隱私權。眾所周知教師負有教育學生、關注學生道德、智力、體育、文化、勞動、美術等全方位發展的義務,但是學校、教師對學生的知情權不能侵犯學生的隱私權。比如,教師不能以關心學生為借口而去翻看學生的日記、手機信息;學校不能以確保寢室用電安全為借口不經學生允許私自闖入學生寢室。
3 隱私權與知情權產生沖突的原因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事事有矛盾。隱私權與知情權是一對矛盾的共同體,兩者產生沖突有一定的原因,下面筆者從兩個方面分別論述。
3.1 權力本質不同
王利明先生認為:知情權是公法上的權利,隱私權是私法上的權利,認為侵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時私法與公法的沖突。知情權是公民獲得外界信息已滿足自身發展的權利,隱私權是公民的個人隱私不為外人所窺探、所發掘,處于“私密”狀態的權利。在權利的行使上,隱私權是一種消極的、被動的權利,而知情權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權利。侵私權與知情權的本質的不同使其產生沖突根本原因。
2.二者追求的價值不同
一個權力范圍內的變化是由價值因素與目的因素決定的。其中價值因素是因其權利沖突的主要因素。不同的人承載不同的社會角色,因此也會產生不同的價值追求。比如在婚姻家庭生活中,配偶一方的隱私側重于個人隱私,與家庭利益無關,要求自己的私人空間不被他人打擾、刺探、公開或者傳播。在夫妻關系中,知情權側重于共享配偶另一方的個人信息,特別是對方的財產狀況、健康狀況、婚戀狀況等方面的信息,以滿足民事主體在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配偶間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實際上是利益的沖突,而不論這個利益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
4 協調隱私權與知情權遵循的原則
4.1 協調公法領域內應遵循的原則
1.比例原則
協調公法領域范圍內隱私權與知情權的沖突應遵循比例原則。在公民的個人隱私權與國家的知情權產生沖突時,個人的隱私權需不需要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讓位于國家的知情權?我們的答案是,只有當個人的隱私權涉及公共利益時,個人的隱私權才需要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甚至是全部讓渡于國家的知情權。也就是說,當個人權利與社會公共利益(交通、治安、消防、衛生)產生沖突時,需要犧牲個人的利益以成全公共利益,但是也要根據一定比例,平衡兩者利益,做好協調。
2.優先原則
在公民的個人隱私權與國家的知情權產生沖突時,協調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應遵循公共利益優先原則。在不可協調時,應先選擇實現公共利益,情況允許時在追求個人權利的實現。比如在重大疫情中,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絕大部分公民的身體健康)的需要就會披露個人感染傳染性疾病的信息(屬于個人隱私),此情況就屬于公共利益優先原則。
4.2 協調私法領域內應遵循的原則
1.同意原則
私人間的隱私權與知情權發生沖突時,應遵循征得對方當事人同意原則。當事人同意,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行使知情權;如若當事人主張隱私權時,則另一方當事人不得行使知情權。
2.公眾人物隱私權受限制原則
公眾人物從社會大眾那里得到了較常人更容易得到的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因此其隱私權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負有一定的“忍受義務”。公眾人物隱私權受限制原則是協調隱私權與沖突權的一個特殊規定。
參考文獻
[1]張莉《隱私權的法律保護》,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2]張新寶《隱私權研究》,法學研究,1990年第3期.
[3]王利明《人格權法新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簡介
王麗丹(1989-),河南商丘人,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張俊(1988-),山東濟寧人,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王琳(1991-),山西長治人,貴州民族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