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恒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些優秀傳統,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對中華民族的成長壯大,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而這些優秀文化傳統的相互凝聚和整合,便構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換言之,優秀文化傳統實質上是民族文化基本精神的具體表現。我們認為,“天人合一”、“剛健有為”、“以人為本”、“貴和尚中”等就是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內容。
1 天人合一
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調、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主客體之間、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之間關系的辯證思考。這種思想長期實踐的結果,是得到自然與人的統一,人的精神、行為與外在自然的一致,自我身心平衡與自然環境的平衡的統一,以及由于這些統一而達到的天道與人道的統一,從而實現了完滿和諧的精神追求,對環境污染、生態平衡遭破壞等問題,具有重要的防范于未然的重大現實意義。
天人合一思想,作為綿亙中國古代數千年的主導文化,作為彌漫于全社會的文化傳統,它的自身的發展過程中,既有豐富的內涵,也有蕪雜的內容,我們應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但是,作為民族文化精神的主導觀念,作為民族文化特質的典型表現,我們應當從文化發展、延續的民族性的一面,給予足夠的重視,作出積極的評價。
2 以人為本
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向來被認為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國文化基本精神重要內容。“以人為本”就是指以人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用這個傳統方式來說,就是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在人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
從總體來看,以儒道兩家思想為干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本位的文化。無論是儒家的三綱領(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條目(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道家的修道積德,無不以道德實踐為第一要義。這種以道德修養為旨趣的人本主義,可以稱之為道德的人本主義。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的道德人本主義的思想傳統,把道德實踐提到至高地位,對于人的精神開發,對于個體道德自我的建立,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以道德教育代替宗教信仰,用道德自覺抵制宗教強制,大大豐富了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
3 剛健有為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剛健有為的思想,他十分重視“剛”的品德,他說:“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剛毅指堅定性。他高度肯定臨大節而不奪的品質,認為是剛毅的表現,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便是其生動寫照。在孔子心目中,剛毅和有為是不可分割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剛毅又要有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文天祥的著名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了人生在世,要為崇高理想盡心竭力奮斗的正義追求,讀起來蕩氣回腸,至今仍是激勵人們為國家民族建功立業的重要精神力量。正是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強了民族的向心力,培育了中華民族自立和反抗壓迫的精神,以及不斷學習、不斷前進的精神。
4 貴和尚中
貴和諧,尚中道,作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在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過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西文化的一個重要差異,就是中國文化重和諧與統一,西方文化重區別和對抗,由此形成了顯然不同的文化傳統。
中國文化十分重視宇宙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特別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孟子提出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的思想,他所謂的“人和”,是指人民之間團結一致,以及統治者與人民之間的協調關系。他還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即人心向背看做是統治者是否具備“人和”的基本條件,把它提到決定事業成敗的高度來認識,以和諧為最高原則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總的來說,以中為度,中即是和,是儒家和諧觀的重要內容。“和”包括著“中”,持“中”就能“和”。
由于全民族在貴和尚中觀念上的認同,使中國人十分注意和諧局面的實現和保持,這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是必不可少的。做事不走極端,著力維護集體利益,是中國人普遍的行為準則。這對于民族精神的凝聚和擴展,對于統一的民族政權的維護,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