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社會的產物,即是一種社會現象,同時也反映著社會。日本的女性用語詞語優雅、語氣委婉、待人尊敬,是現代日語的重要特點之一,也是日語不同于世界其他語言的一大特色。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女性用語的特點也將逐步發生變化。
關鍵詞:女性;女性用語;日本社會;性別差異
課題來源: 泰山學院青年教師科研基金項目“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分析日本語言中的“位相”——以女性用語為例”(項目編號:QN022014006)
語言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是人類交流的工具,也是說話者思想認識的重要反映。語言的發展,印證了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的發展,可以說它是社會發展變化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由于日本女性的言行受到社會環境的種種限制,從而在語言表達方面出現了差異明顯的女性用語。本文擬通過分析現代日語中的女性用語的特征考察日本女性用語形成的社會歷史背景。
1 現代日語中女性用語的特點
現代日語中女性用語的主要差異表現在語音語調、詞語運用、表達方式等方面。其中,詞匯方面男女用語差異表現最為明顯。
1.1 語音語調
在語音上,女性追求優雅、規范的語音變體,即女性發音一般較之男性更接近高雅的、清晰易懂的標準音。而男性發音有時比較粗糙模糊,在非正式場合經常使用一些不規范的語音變體。在語調上,女性較男性更富于抑揚變化,富有表現力,女性說話時句末多用升調,回答問題時也經常帶有疑問或征詢的升調;男性則使用語氣堅決、肯定的降調。
1.2 詞語運用
男性常用的人稱代詞,如“僕”、“俺”、“君”、“お前”等,顯得比較傲慢而且粗俗,部分詞語帶有輕蔑或近乎責罵的口氣。與此相對,女性經常使用的人稱代詞,如“あたし”、“あたくし”“あたい”、“あなた”、等顯得隨和親密、尊重客氣。
男性一般使用“ほう”、“おい”、“なあ”、“やあ”等語感強烈的感嘆詞,或像“くそ”一類的粗俗的詞語。女性一般使用“あら”、“まあ”、“おや”等語感柔和的感嘆詞。女性用語的終助詞有“わ”、“わね”、“のよ”、“かしら”等。由于,漢語詞匯通常具有陳舊生硬、晦澀難懂、缺乏細膩的感情色彩的特點。所以,日本女性較少使用漢語詞匯。當一組同義詞有粗魯和委婉之分時,男性一般多使用粗魯詞,女性多用委婉詞。如“腹/おなか”、“食う/食べる”等。在這些同義語中女性會選擇使用較為委婉、柔和的詞語。
1.3 表達方式
日本女性在會話時,喜歡使用省略的表達方式。即只說前半句話,而省略后半句使話語留有余韻,避免直接把自己的意見、想法強加與人。如“それはいいけど、……”。日本女性偏愛使用重復的表達方式,即通過重復形容詞、形容動詞、副詞等,夸張地表達自己強烈的感情。
日本女性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時,話語比男性委婉、柔和,多用一些諸如“~してもいいですか”、“ ~していただきませんか”等不使對方感覺到任何強加語感的委婉表達方式。女性在委婉陳述原因理由拒絕對方時,喜歡用“すみません、ちょっと都合がわるいので”等不關痛癢的方式來敘述理由委婉拒絕對方。另外,也有很多女性用“あなたの都合に合わせますから”等讓步的表達方式來減輕對方的壓力,或使用“ないわけにはいかない”等雙重否定的表達方式使話語更客氣、委婉。
敬語是一種美的語言表達形式,使用敬語會給人以美和高雅之感。女性在敬語的使用頻率和程度都要高于男性。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接頭詞“お/ご”、如“お米”、“ご意見”等,表現說話人的修養與品位。作為稱呼的敬語接尾詞有“さん”“さま”“くん”等,女性多用較正式的“さん”“さま”,而男性多用非正式的“くん”。此外,傳統的行為規范對女性的要求要遠遠高于男性,即使是使用同是敬語,女性為了表現其身份、教養、禮貌等而往往使用雙重敬語的表達方式。如,“お召し上がりになってくださいませんか”。
2 日本女性用語形成的社會背景
古代日本有句歌頌女性的名言:原始社會,女性是太陽。古代日本是母系氏族社會,家族是以母親為中心構成的。當時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人”是唯一的生產力。因此,人們對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感到神秘、敬畏,并將其奉為豐衣足食和人丁興旺的象征而頂禮膜拜。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日本的最高神——天照大神是女性。奈良時代的24代天皇中8人6代是女性。當時日本處于“祭政一致”的時代,祭祀即政治。在祭祀活動中,女性是能與神進行交流的人,受到社會的特殊重視。可以說在古代日本女性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這使得女性語言生活相當自由,不受任何束縛。
隨中國政治文化及儒家思想的傳入,日本步入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社會。由原先的“祭政一致”變為“祭”、“政”分離。祭祀活動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女性漸漸遠離了政治的中心,失去了較高的政治地位。女性的社會生活和社會地位開始受到局限,這使得女性語言生活也受到了限制。平安時代,現了與言靈思想相關的詞語——“齋宮忌詞”。“齋宮忌詞”是當時在伊勢神宮專職從事各種神事活動的女性創造的詞語。她們認為直接說出事物的名稱,會玷污神靈而招致災禍。因此在祭祀活動中使用一些被后人稱之為“齋宮忌詞”的代用詞。
室町時代日本女性創造出了一種委婉的語言表達方式叫做“女房詞”。所謂“女房”是指當時在宮廷中服務的女性。她們不愿意直接說出與飲食、服飾等有關的或帶有不愉快感、不清潔感的事物名稱,而采用的一些隱諱的說法。“女房詞”是作為一種隱語產生的。由于它巧妙地回避了生硬的漢語詞,可以表現出“女人味”的文雅,作為一種含蓄、委婉的語言從宮廷傳到平民女性之中,廣為使用。
江戶時代,日本社會實行身份等級制度,家庭內部也按照男尊女卑的原則劃分了等級,男性居統治地位。日本女性的言行受到了社會環境更加嚴格的制約。此時社會上出現了許多宣揚女性修養及道德規范的書籍。如江戶初期的貝原益軒在其所著的《女大學》中教導女性應遵守“三從”“四德”。此時,“女房詞”在民間進一步滲透、普及并出現行業性的分化,主要指的是出現在女傭之間的“女中詞”(女中詞)和藝妓使用的“遊ばせことば”(游里語)。
明治維新以后,日本政府實行了一系列文明開化政策。但是,明治維新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雖然改變了政體,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觸及封建制度。統治階級一方面在政治、經濟及社會生活方面全面限制女性應有的權力,另一方面通過教育和政策方面的措施進一步規范女性的日常用語,把優雅、委婉、尊敬的女性用語作為日語的特色和精華大力推廣,使其成為了日本女性的標準語言。
二戰后,日本實施了一系列的民主政策和政治改革。隨著社會民主化的進展,女性和男性在社會地位和思想觀念等方面的差距不斷在縮小,使得日語的性別差異出現縮小的傾向,或者說女性用語逐漸向“中性語”轉變。日本女性用語從無到有,逐漸興盛,再從興盛到逐漸走向衰退,每一個過程都與日本的歷史變遷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可以說,日本女性用語提供了一個觀察日本社會發展變化的切入點。
參考文獻
[1] 翟東娜.日語語言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徐一平.日語語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 趙蓉.從女性語言變遷看日本社會發展的軌跡[J].日本學刊,2011(3):128- 130.
[4] 李卓.日本婦女社會地位的演變[J].日本研究,1998(1):50- 57.
作者簡介
張文捷(1980-),女,山東淄博人,泰山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日語語言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日語語言學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