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內在要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在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中,充分了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所面臨的內外環境,有利于增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持久性。本文運用SWOT分析方法,詳細闡述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在優勢與劣勢以及外在機遇與威脅,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以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大眾化;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各行業戰略研究中運用最為廣泛的分析方法之一。這種分析方法主要是對研究對象的內在優勢(Strengths) 與劣勢(Weaknesses)以及外在機遇(Opportunities)與威脅(Threats)進行列舉,以此為基礎把各因素相互匹配,分析研究對象的優劣情況與核心競爭力,進而提出具有建設性和可行性的應對措施,揚長避短,實現自身的戰略發展目標。作為一種比較實用的分析工具,SWOT分析法通過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的有機結合,能夠比較清晰地對事物的內外環境做出針對性的分析和判斷,并且提供一些具有借鑒性和可行性的意見與建議。本文正是通過SWOT分析方法,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在優勢與劣勢以及外在機遇與威脅進行全面、系統的剖析并匹配,進而提出相應的大眾化策略。
1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要性
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束之高閣、無的放矢的空洞說教,而是來源于廣大人民群眾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是從實踐中來、在實踐中發展的理論。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提出,理論只有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才能轉化為強大的物質力量,在實踐中發揮重大的作用。面對我國鼎新成長新階段所提出來的各種新課題和新問題,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同時,首先,必須用創新的理論指導不斷發展的實踐;其次,必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全國人民,鼎立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因此,推進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又是當今社會轉型、體制轉軌、民眾信仰多元化時代背景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必然選擇。
2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內在優勢與劣勢
2.1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優勢
1、理論的科學性
馬克思主義自創立以來,對自然、思維和人類社會規律的揭示,對經濟法則和資本運行本質的洞察,對社會形態變遷及理想社會的合理預見,使其具備普適性和科學性。正因如此,馬克思主義才能夠中國的有識之士在所選擇的,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并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的科學性具有異常強大的吸引力,這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優勢。
2、意識形態的滲透力
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實現自身目標的指導思想,是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行動指南,指引著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作為國家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具有其他意識形態所無可比擬的地位,這種特殊性和壟斷性使得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諸多領域獲得了全面滲透的獨特優勢。這種得天獨厚的優勢,大大擴展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普及,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不可多得的優勢。
3、社會基礎的深厚性
經過近百年的傳承與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經歷了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并逐步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知的歷史進程,在中國社會已經具備了較為深厚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影響。其中,8500萬中國共產黨黨員和機關工作人員是當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受眾,這是一個總體素質較高、影響力較大且規模非常龐大的隊伍。因此,從客觀上講,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已經在潛移默化中運行了多年,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接下來所要做的就是在原有的社會基礎上不斷擴大規模,從而讓社會上的眾多群體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獲得更深入的了解,使大眾化具有更深厚的社會基礎。
4、傳統文化的包容性
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底蘊的文明古國,在特有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條件下,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兼容并包,融匯了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吸取了外來優秀文化并建構了適合本土人民發展的精神文明。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包容性,使五四運動之后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能夠快速地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文化基礎和發展空間,在當今社會,依然能夠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帶來強大的動力。
2.2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主要劣勢
1、語言表達抽象難懂
不可回避,馬克思主義作為顛撲不破的科學真理具有高深的一面,其對自然規律、思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和論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論表達都比較抽象。同時,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其原著讀物都是在翻譯外文著作的基礎上完成的,東西方思維習慣、語言表達以及社會理念等方面的巨大差異性,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許多語言論述并不一定能夠符合東方文化的思維習慣和語言表達,易給讀者帶來理解上的困擾。而且在翻譯過程中的語言重組與再造,難免會出現主觀理解上的偏差,損害其原有意蘊。這些事實的存在,在無形中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設置了一個障礙,因為人民群眾畢竟不是理論專家,也沒有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深究理論術語的深意,如果馬克思主義晦澀難懂,那么其大眾化之路就勢必比較艱難。
2、日常實用性欠缺
對于大多數人民群眾而言,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僅僅是作為一種科學真理,能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和建設中發揮巨大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政治理論。如此空而泛的理解,使得馬克思主義在大眾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實際作用非常有限,能夠幫助廣大人民群眾處理解決的問題也非常有限。倘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效用僅僅停留在口號和書本上,對廣大人民群眾沒有實際有效的幫助,那么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難以收到成效。
3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外在機遇與威脅
3.1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機遇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環境優化、社會和諧,成就舉世矚目,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為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不僅如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卓越績效的帶動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中所需要的各種物質、人力、技術等資源,都能夠得到最大的滿足,這就為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提供了諸多便利。
2、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日益凸顯
當前,資本主義的發展存在諸多問題,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諸多反面教材的同時,也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提供了難得的機遇。首先,資本主義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使得社會動蕩不安,各種群體性事件層出不窮。其次,過高過好的社會福利不僅使政府財政不堪重負,而且嚴重挫傷了社會公眾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最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使得眾多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走勢低迷,經濟前景黯淡,社會動蕩不安,某些國家出現嚴重的債務危機甚至瀕臨破產。這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提供了新的著力點和成長空間。
3.2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威脅
1、中國封建迷信思想的殘留
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的歷史使封建迷信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封建落后的思想觀念依然具有一定的市場。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建設的滯后,許多封建主義的思想意識、價值標準和道德觀念在人民群眾心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再加上我國社會轉型、體制轉軌過程中造成的在短期內難以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使一些人對生活產生困惑和迷茫,逐漸相信命運甚至迷信,以此尋求精神依托,從而墮入迷信的泥潭。封建迷信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要求的科學、法制、民主等社會意識相背離,沖擊了公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度,阻礙了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甚至阻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步伐。
2、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
長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進行和平演變的陰謀從未停歇。隨著全球化的發展,西方國家憑借其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優勢,通過網絡傳媒等形式宣揚其價值理論,傾銷其文化,甚至踐踏別國的文化。西方國家所宣揚的“自由”、“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正逐漸侵蝕著我國民眾的意識,不斷歪曲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逐步動搖我國民眾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堅定性。一個懷疑馬克思主義的國家,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可謂是步履維艱。
3、市場趨利性的威脅
改革開放之后,我國逐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起基礎性作用,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追求利潤最大化是市場經濟的根本目的和主要動力。然而,市場經濟所具有的自發性、盲目性和滯后性等固有弱點和缺陷,可能對經濟發展帶來負面效應。而且,過分地追求效益和利潤的最大化,容易導致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思想的產生,這不僅違背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4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SWOT策略分析
4.1 優勢——機遇策略(SO策略)
SO策略是一種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并利用外在機會的優勢策略,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策略模式。對于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而言,這一策略意味著要不斷創造機會使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提升和創新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強大滲透力與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相結合,加快人民群眾的接受過程;不斷整合當前所具有的優勢資源,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拓寬群眾基礎,加深社會影響,不遺余力地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
4.2 優勢——威脅策略(ST策略)
ST策略是一種充分發揮內在優勢和盡力規避或減輕外在威脅的策略,通俗地講就是要揚長避短。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獨特的滲透力與強大的吸引力,增強主流意識形態對當前多元化的價值觀的規范與引導,化解市場趨利性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深厚的群眾基礎與社會影響,深入挖掘和調動大眾傳播力量,緩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隱形傳播阻力;充分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蘊來內化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對西方和平演變的抵制,主動爭取社會主義國家話語權。
4.3 劣勢——機遇策略(WO策略)
WO策略是一種充分利用外部機遇來彌補內部缺陷,化劣勢為優勢的策略。這一策略意味著,在我國今后的改革開放事業中要更加重視馬克思主義的靈活運用;充分利用當前所擁有的優越條件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與研究,把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轉變為通俗易懂的行為向導,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用性;勇于開辟以現代信息技術與資源為載體的全新輸出途徑,改變傳統的呆板的傳播方式,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傳與推廣;緊緊抓住當前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凸顯的機會,加快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進程。
4.4 劣勢——威脅策略(WT策略)
WT策略是一種旨在減少自身缺陷、規避外在威脅的一種防御性策略。雖然是最不理想的一種策略模式,但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依然需要盡量避免馬克思主義陷于理論的泥潭,增強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研究;客觀辯證地看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缺陷與不足,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盡量保持馬克思主義本真性,警惕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袁玲兒,黃俊.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SWOT分析[J].浙江學刊,2010(6):181-183.
[2] 汪陽.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路徑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2.
[3] 沈鑫雨,謝勇才.SWOT視閾下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J].滄桑,2013(4):85-87.
[4] 余維法.當前影響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若干因素分析[J].理論學刊,2012(7).
作者簡介
孔婷婷(1966—),女,浙江省舟山市人,工作單位:重慶師范大學,職務: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