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
摘 要:當今高職院校畢業生和企業市場實際需求不適應的矛盾已經日漸突出了。因此創新職業教育模式、實現校企深度融合、創新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將是解決未來這一矛盾的唯一有效途徑。高職院校要積極主動地制造條件來推動工學結合體制機制的創新,實現校企深度融合。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創新;校企融合
特色是學校的靈魂,強化特色發展意識,實施品牌強校戰略,已成為學校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共同戰略選擇。高職院校應該緊緊圍繞“校企融合”做文章,提升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內涵,發揮“校企融合”辦學模式在創構現代學徒制教育辦學模式中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職業教育源于企業,“校企一體化”是職業教育本質的回歸,更是校企合作由淺層次走向深層次,由松散型走向緊密型的新階段,是校企雙方構建校企共同體的必然之路。高職院校要采用“校企融合”為基礎的“校企一體化”辦學模式的發展思路和建設目標,從體制機制的管理創新、專業建設的場地功能、人才培養的教學過程實現“校企一體化”。實踐證明,“校企融合”是高職院校謀求自身發展、實現與市場接軌、提高育人質量、為企業培養實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舉措,更是校企之間實現互惠雙贏、資源共享、協同育人的有力保障。
1 校企在體制機制上的融合
學校校企一體的運行模式強調從體制機制創新上保障“校企一體化”,其關鍵在于“化”。在運行過程中,學校創造性地把實習教學與生產經營有機結合起來。采取“合二為一”的管理模式,即一套人馬,兩種職能,分管教學副校長兼實習工廠廠長,教學專業實訓部主任兼實習車間主任,專業教師兼實習車間班組長。構建“合二為一”的產教平臺,實現學校與企業兩者的價值取向和運行路徑的統一。
高職院校要積極推進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一方面積極開展“引企入校”,在學院建立集生產培訓為一體的實訓中心。另一方面積極依托合作企業,建立校外實訓基地。以“人才互用、資源共享”為基礎,開展“校企雙制”模式下的寬領域校企合作平臺建設,使校企融合的內涵變得更加豐富。
2 校企在培養模式上的融合
高職院校要以“產訓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推行“工學交替教學”,通過“四個對接”完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入改革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評價模式,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加強信息化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辦學條件與人才培養相對接。以名師工作室為引領,廣泛吸收行業專家、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和社會能工巧匠充實教師隊伍,構建素質優良、技藝精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注重生產性實訓場地建設,融合生產性實訓要求,實現教學環境與生產環境相對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圖書館、教學資源庫、網絡學習平臺的建設,匯聚職業教育政策、信息、技術等資源,充分滿足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需要。
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相對接。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需要,滿足加快發展高端制造業、高端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要求,重點建設省市重點專業。進一步開發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的新興專業,努力實現專業結構與地方產業結構相適應,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人才培育效果與單位需要相對接。根據企業單位對人才的需要進行培養教育,爭取與企業單位需要相融合。
教學管理與工學結合相對接。將學習和崗位工作這兩個過程有機結合在一起,構建工作學習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中干,干中學”,實現了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的提升,也滿足了企業的用人需求。要積極探索與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在堅持“校企合一、產訓結合”的基礎上,積極推行“引廠入校”、“引校入廠”等校企合作模式,與企業共同培養技能人才;創新教學環境,構建生產性實踐教學環境,深入開展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和崗位教學,增強教學的實踐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改革學生多元化評價模式,注重過程考核,建立以貢獻為導向的學校評價模式和以能力為核心的學生評價模式。
3 校企在培養目標上的融合
高職院校要始終堅持質量、品牌、規模、效益并重的發展方針,走“質量立校、特色興校、品牌強校”的發展之路,隨著“校企融合”的逐步深入,培養模式不斷創新,為學校的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強勁的動力。
促進專業建設。校企雙方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編制教學文件、共同開發與工作領域相吻合的課程體系等,強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進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的有效對接。
提升師資水平。以名師為引領,突出教師下廠鍛煉實踐、企業人員來校授課指導、合作技術攻關等方面的交流互動,在合作過程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師資水平將得到提升。
提高教學質量。創設真實工作情景的教學環境,教學內容貼近企業需求,教學方法直觀形象生動,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
拓展培訓鑒定。在實現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同時,要暢通對企業在職員工培訓鑒定的渠道,促進職業教育“雙翼驅動”功能的擴展,體現高職院校的綜合性職業培訓基地的作用。
擴大品牌形象。學校立足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能有效的提高學校在企業、社會以及地方政府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社會上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參考文獻:
[1]李春芳,等.中山市技師學院校企合作模式實踐、創新與探索[J].中國職協2013年度優秀科研成果獲獎論文集(上冊),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