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
摘??要:以移動互聯網為平臺與依賴的新媒體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流通平臺,但這其中卻隱藏著不少或虛假或浮夸等不實信息,這也折射出自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在快速、自由的發展中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基于這一情況,本文研究了自媒體時代下新聞傳播所可能存在的包括真實性有待考究、合法性尚不規范、客觀性有失中立等風險,并結合當下實際提出了風險規避策略,以期可以給新聞傳播事業帶來具有價值性的文獻參考。
2.優化自媒體的傳播環境。自媒體時代依賴的工具與技術是新媒體,而它本身也是處于一個不斷發展變化與日益完善的事物,因此,每一個借助自媒體平臺進行新聞傳播的公眾都應當有意識地通過學習來掌握其使用技能,而這依賴于自媒體傳播環境的有序、健康與和諧。不論是微博還是微信,產品制造者(這里指的產品的開發商,如新浪、騰訊等)都在不斷地升級產品并開發出更多的使用功能,這意味著新聞傳播也更加多樣化與個性化,這在刺激民眾使用積極性的同時也會在無形中滋生更多傳播的風險。因此,政府應建立主流輿論導向,邀請相關的專家學者來充當起新媒體新聞傳播使用者的角色,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也會讓民眾看到正確的使用方式,即是“領袖意見”效應,讓民眾在提高認知的過程中去跟隨“領袖”的傳播新聞,以正確的方式去發揮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價值。通過這樣類似的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的方式來自逐步打造一個和諧友好的自媒體傳播環境,以減少新聞傳播的風險。
3.加強自媒體平臺的監管力度。誠如上文所述,目前自媒體時代下的新聞傳播存在合法性尚不規范的風險,究其原因就是相關法律的欠缺與監管部門的模糊。考慮到法律的修繕絕非一朝一夕且需要經過多次探討審議才能夠出臺,因此,筆者在這里不對完善自媒體平臺的法律條文進行過多的筆墨陳述。除了法律強制性規范監管外,目前,可以得到執行的策略是相關部門應當有意識地對網絡平臺進行輿論的監管,特別是注意發現公民或新聞從業人員進行的不實信息傳播,及時予以澄清,避免不實信息進一步擴大以影響到公民的判斷。同時要責成不實信息傳播者負起相應的輿論責任,如國務院國資委就在近日發表了關于“中央企業將進行大規模兼并重組,數量或減至40家”這一虛假信息的澄清說明,該信息最早是由某媒體發表,但事件當事人,中石油、中石化均表示未得到來自于任何政府部門有關中石油與中石化重組整合傳聞的書面或口頭信息。對此,央視也在個人的官方微博上進行了這一不實信息的澄清報道,及時消解了民眾的誤會。針對這一現象,筆者認為在自媒體新聞傳播相關的法律條文還未落地前,政府應當深入發揮自身的輿論監管職能,比如成立相關部門專門對自媒體平臺上的信息進行監管,以減少不實信息在民眾中傳播的幾率。
4.合理介入自媒體的輿論發展。隨著民眾對自媒體新聞傳播方式的認可及對自媒體平臺的高頻度使用率,越來越多的政府職能部門意識到自媒體傳播的重要性,隨之也根據自身實際開設了本職能部門的微博或微信等。這一現象也代表著政府積極融入到新媒體的決心與行動,除了在平臺上及時發布信息并與網民進行溝通交流外,還應當做好兩個方面的職能。其一,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引導大眾媒體輿情。特別是對于一些突發性、偶發性、社會影響廣泛性的社會事件,政府新媒體相關人員應當及時出來回應并以最快的速度去播報并同步跟進事件進程,如近期發生的尼泊爾8.1級地震,除了傳統的電視新聞與報紙外,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也在其官方微博與微信上不間斷地報道事件進程,讓民眾了解到“尼泊爾8.1級地震”這件事情整個過程的真實性,避免民眾從其他不良渠道獲取了錯誤信息而引發誤解甚至恐慌;其二,聯合主流新媒體同行,擴大自媒體影響力。“在自媒體時代,掌握著主流話語權的媒體依然是傳統的電視和報紙等大眾媒體,專業的新聞工作者依然是社會和網絡議題的設置者。[3]”要規避自媒體時代下可能存在的新聞傳播風險,各個主流媒體的新平臺應團結一致,保持信息暢通,以在轉播真實新聞的過程中逐漸擴大影響力。誠如上文所述,唯有從整體上優化自媒體的傳播環境,打造一個健康有序的自媒體傳播系統,才能盡量減少可能存在的傳播風險。
三、結?語
總的來講,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一方面催生了輿論的多樣化與豐富化,為每一個公民提供了“發聲”的機會,但與此同時它也給新聞傳播帶來了包括傳播的真實性有待考究、傳播的合法性尚不規范、傳播的客觀性有失中立等傳播風險。對此,我們應當積極應對,不論是政府還是媒體,不論是企業還是公眾,作為自媒體時代下的傳播者,應當聯合起來,從新聞意識、傳播環境、平臺監管、輿論導向這四個方面去規范并優化整個自媒體的新聞傳播鏈條,以發揮科學技術的最大價值,讓其更好地服務于新聞,服務于生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