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楊
摘??要:在大數據時代的初級階段,大數據具有兩面性,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的變革和發展,另一方面又產生了許多社會倫理問題,而這些倫理問題已日益嚴重。愈來愈多的人不可避免地卷入與大數據背后那股“操縱力量”博弈的洪流,人們的“數據權益”、自由發展等,令人擔憂。本文從分析大數據倫理困境背后的生成機制入手,提出重構倫理觀,實現網絡治理轉向,以真正形成一個和諧共存的網絡新秩序。
再從外在性看,大數據語境中倫理邊界失守,既是數據市場應用的失衡所致,也是源于大數據技術開發過程中的目光短淺。雖然目前數據開發應用廣泛,圍繞大數據而衍生的產業已上升到了一個國家的戰略高度,但國內數據市場秩序仍然較為混亂。具體表現為數據分享、開放存在非正當競爭制約,一些掌握數據的公司不愿共享,而掌握數據的公司又存在過度濫用傾向。公司間普遍存在數據交易黑幕,而基于大數據挖掘的隱蔽性與“去隱私化”,數據市場混亂卻又難以構建一種有效的約束機制。
在熱鬧的大數據技術開發市場,還存在嚴重的技術至上主義傾向。大數據技術及其配套設施,正強勢來襲。與數據挖掘、可視化、行業性推廣等相關的技術、設備日新月異,相關大數據產業的各項投入甚巨。
2015年1月《財經界》[2]報道顯示,僅全球大數據基礎市場(直接提供大數據硬件、軟件、專業服務)預計2014年為300億美元,并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長。但在傾向于平衡或保障公民權益方面的技術開發卻非常滯后,甚至沒有提上日程。這明顯是技術開發者缺乏“創新責任”,漠視了本該堅守的底線。
三、倫理觀重構與網絡治理轉向
在大數據語境下,網絡倫理問題叢生,主體性弱化致使倫理底線被踐踏,這顯然已到必須求解之時。如何重構大數據倫理觀,實現網絡治理的順利轉向,將是一項重大的研究課題。具體而言,應當從這三方面著力:
一是要深刻理解數據本質,樹立科學的大數據世界觀。既然“世界數據化”賦予了數據主體地位,而且數據本身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無所謂好與壞,那么樹立與之相適應的世界觀,則是首要的認識問題。大數據探索并非萬能,與倫理實踐又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在遵行這一理解邏輯的前提下,從哲學層面進行反思當前“大數據熱”及認知領域的混亂無序,進而從國家層面總結規劃,通過強化大數據時代的倫理教育與價值認同,樹立并發展科學的大數據世界觀,另外在此基礎上培養數據倫理科學家亦不容忽視。
二是要根植傳統倫理土壤,確立并豐富大數據倫理理論。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博大精深,如老子的包含“自然”、“無為”、“知足”、“知止”等內容的宇宙倫理思想;孔子的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規范體系等,都是值得發揚的思想寶藏,在當代都具有重大的話語力量,為大數據語境下的倫理思想體系的重構提供了活水源泉。無論是進一步融合具有西方色彩的理性、科學、公共意志等元素,還是注重人性的自由發展,以人的生存、發展和精神完善為核心,大數據倫理規則的建立與豐富,必須根植傳統倫理土壤,從中國倫理思想的精華中提練出適應后現代背景的倫理理論。
三是要立足倫理正效應實踐,全面規范大數據市場。即可以從法律、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的具體實踐入手,針對大數據市場的特殊性,形成各類具有可操作性的行為規范,真正形成高效、且可持續發展的大數據市場。譬如,針對數據記憶造成的倫理困境,可通過技術手段將數據存儲設置一個合理的期限;針對數據交易的混亂無序,可形成大數據開發運用的分類分級標準;針對廣泛存在的“數字鴻溝”,可建立“數據權益補償機制”;針對“數據決策”下人的意志弱化,可以在實踐過程中有意識地豐富與均衡思維范式,強化人的主體性地位;針對大數據技術創新,可培養技術人員或科學家在研究領域中的責任意識與人文情懷等,以真正實現大數據應用與開發的規范化與正效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