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秀菊
摘??要: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全面強化了高壓反腐態勢,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反腐無禁區。但是通過對一系列的反腐主題的報道分析研究可以發現,對商業賄賂、教師收禮、醫生受賄等一些腐敗現象的關注極少,多是關于官員公職人員腐敗的報道。而且其中不乏一些報道誤區,主要集中在反腐報道娛樂化,比如對官員的老家風水、情人等大肆報道,將反腐新聞軟化。不僅通過輿論審判干涉司法,還對犯罪細節過于詳細的描述,沒能擔起媒體應該肩負的正確輿論導向傳播正能量的職責。新聞報道施行合理合法的輿論引導策略對我們進行有效的反腐有著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
媒介通過輿論審判干預司法。反腐新聞報道往往在報到時做了輿論評價,影響了案件的審理過程和結果。媒介權力的運用,足以干預個人或社會生活,它可以通過為社會設置議程,形成評價規范,從而支配和左右社會輿論[5]。根據擬態環境和議程設置理論,媒體可以設置議題,形成強大的輿論,影響干擾司法審判。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野三關鎮的“鄧玉嬌案”便是很好的例子,同情弱者本是人的共性,但是媒體記者應有中立的職業操守,暫且不說涉案官員是否真強暴了鄧玉嬌,媒體形成的輿論已經完全倒向鄧玉嬌,報道中“弱女子”等措辭頻繁出現在新聞報道當中,情感方向出現了偏頗,有失公允。當地政府最后到了說什么都挨罵的地步,媒介的輿論審判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損害了司法獨立的權威。不可否認新聞輿論監督在維護社會有序秩序,積極干預現實方面起了無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們的新聞報道也是要建立在客觀公正基礎的事實之上的。
三、反腐報道輿論引導建議
1.媒體輿論引導要正確。媒體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客觀正確地引導輿論,表達黨和人民的意志,把代表主流社會思想的輿論表現出來,堅持有利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輿論導向。?媒體是引導公眾輿論的重要平臺。媒體不僅要實事求是地報道信息,而且要對所報道的信息進行分析和評價,從中引導公眾輿論與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保持一致,向著科學和真理的方向發展[6]。像反腐這樣性質嚴肅的報道,就不能將其娛樂化、低俗化,不能將硬新聞軟化,讓受眾不能“只見色不見貪”,媒體輿論要傳遞正能量,發揮正確的輿論引導作用。
2.黨政機構信息要及時公開。在我國,一般認為政府掌握了全社會80%的信息,整個社會的有序運轉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建立在信息自由、真實、及時的流動的基礎上的。但是,近年來我國有關政府在信息公開中往往存在謊報信息和拖延信息的現象[7]。反腐工作事關國家和全國各族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政府絕不能將信息壟斷不予以及時公開,任由謠言、小道消息肆意傳播,長期來看不僅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也損害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和公信力。
3.反腐制度化建設要健全。反腐工作要有明確的法律制度法律條文規定保證實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明確反腐工作中政府、媒體、司法等各個領域的職責,做到各盡其責,發揮政府的反腐工作主導作用,媒體的輿論監督功能,又保證司法獨立不受干擾。提高各個領域的防腐意識,加強反腐法律法規宣傳,提高人們防腐監督整體水平。
四、小?結
腐敗分為很多種,官員腐敗只是其中尤為凸出的一種,商業賄賂、教師收禮、醫生受賄等這類現象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是我們今后應該多加關注的地方。而且在官員腐敗問題上,媒體不僅僅只是揭露官員腐敗的事實,也不能將犯罪細節加以詳細描繪,更不能將這些作為反腐報道的重點。反腐報道更應著重報道腐敗對我們產生的危害,分析腐敗產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要提出些解決實際問題的理性建議。反腐報道要堅持客觀公正原則,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避免出現娛樂化、低俗媚俗化新聞導向,發揮其應有的震懾作用,彰顯我們國家反腐的堅強決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