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召平
摘??要:優秀的電視新聞作品需要新聞工作者有較高的個人思想道德與文化修養,需要新聞工作者走向基層接近廣大群眾,更需要在新聞采寫中堅持新聞原則,注意新聞作品各個細節,堅持新聞職業道德與操守。作為對中國問題的中國媒體解讀,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是一種媒體內容和傳播形式的有機統一,作品帶給從業者的啟示是多方面的,獲獎作品中呈現出的一些必備和共有的要素是媒體從業者值得關注和學習的。
四、新聞主題評述的敏銳性
美國新聞學者卡斯柏·約斯特說:“一個不善于辨別顏色的人,不能成為畫家;一個不懂得音律和諧的人,不能成為音樂家;一個沒有新聞敏感的人,也不能成為一個新聞記者”[2]。只有具有新聞敏銳性強的記者才能在錯綜復雜的事物中,及時發現有價值的新聞,表明其報道的思想態度和鮮明的政治立場。《中國新聞獎評選辦法》標準中第5條就要求新聞作品必須體現政治性、新聞性、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3]。因為新聞報道總是代表一定的階級、政黨或政治集團的利益,反映一定階級的觀點和傾向,所以,在平常的事件中發現不平凡的舉動表現都有可能成為大新聞、獲獎新聞。甘肅敦煌電視臺獲得中國新聞獎的電視專題片《陽關夫婦》就真實展現了敦煌一對普通農民夫婦,在遠離城市的沙漠腹地,相扶相攜,樂觀向上,為敦煌植綠護綠、阻擋風沙的現實生活。節目不僅展示了大西北的原生態生活現狀,也流露出記者對敦煌脆弱生態環境的深深擔憂。節目強烈的紀實性和富有沖擊力的生態畫面讓觀眾深受震撼。也就是說,在一起看似普通的植樹造林新聞的背后,記者敏銳地抓拍到了社會對敦煌生態問題高度關注的這一主題,以普通人物的故事為主題線索,闡述了一個草根故事的國家大義,其意義不言而喻。
央視《新聞1+1》獲得中國新聞獎的節目《犯罪,別披著愛國的外衣》在全國民眾游行,聲討日本捍衛釣魚島國家主權的新聞事件下,及時介入,節目表面批評那些打著愛國旗號,參與打砸搶,其實就是替政府發聲,在這一敏感問題上,央視率先發聲剖析事件的心理根源,可以說在一起敏感的涉日問題上,巧妙引導了輿論,起到了非常好的社會作用。還有江蘇電視臺的獲獎節目《如何理解“中國式民主”》,以訪談形式,邀請專家、教授從“埃及動亂”開篇,從國際到國內,從歷史到現實,深入地剖析“中國式民主”的深刻內涵,點評了國內近年來各類生動的民主實踐,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傳播效果。
五、新聞畫面展現的真實性
新聞報道是否真實,直接影響媒體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新聞媒體對新聞報道真實性的不懈追求,是贏得公信力和尊重的基礎[4]。而電視畫面的真實性是其它傳媒所不可比擬的。雖然有人說有圖未必有真實,但電視新聞善于突出“新聞現場”,動態直觀地展示和再現新聞事件的進展過程是其生存發展的必然手段,也是成為優秀電視新聞節目的基本要素。
第24屆中國新聞獎《證難辦,臉難看》就是《焦點訪談》欄目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四風”進行曝光監督。真實生動地反映了北漂小伙小周為辦護照往返北京和河北老家六次,徐州小伙小狄為辦農業合作社的執照跑了十幾次辦證大廳無果的煩惱。同時,記者用電視化的語言和表現形式,鮮活形象地展示了一些窗口單位的工作人員,態度粗暴,苛責刁難,相互推諉的官僚作風。事件普通,但記者暗訪的畫面真實有力,有很強的視覺心理沖擊力。
強調電視畫面的真實性,這也是電視傳播的特性決定的。因為作為“看”的畫面新聞,電視傳播的表現功能在于以具體符號表現客觀存在的事物,如人的活動、事物的狀態、事件的現場以及周圍環境、訪問過程等,為評論所表達的思想、觀點、見解態度提供依據或佐證。一條電視新聞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是否有獨具魅力的畫面。中國新聞獎獲獎電視作品《塔縣皮里村蹲點日記》節目里,記者采取仰拍俯拍等多角度展現出孩子們上學爬懸崖過冰河的驚險場面,一開始就把觀眾帶入緊張的氛圍里,讓受眾不由得揪心和心酸,無形中增強了節目強烈的感染力。而作為另一條獲獎的專題節目《舌尖上的中國》在畫面的拍攝和后期包裝上更是精心策劃、特別講究,節目不僅取材真實生動,在后期制作上運用技術新手段進行了加工,非常精巧地表現了節目主題,使得畫面語言非常豐富,加上源遠流長的食物傳奇和人物故事,特別引人入勝。據說《舌尖上的中國》就是因為有了很多唯美誘人的電視畫面,把一批已經不常看電視的“80后”、“90后”又重新拉回電視機前,也在某種程度上收到了傳統愛國主義教育沒有的效果。
綜上所述,記者在采寫電視新聞評優作品的時候,應從題材重大性、事件的典型性、敘述的敏銳性、視角的群眾性和畫面的真實性等方面著手,精心策劃,深度思考,講好新聞背后的故事,創作出精品力作,沖刺中國新聞獎,這樣采寫出的作品也更有利于增強全媒體時代下電視媒體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