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

摘??要:數字化時代的新劇營銷,都會伴隨著影響力巨大的網絡狂歡,在自由、平等的網絡環境中,快樂至上的網民心態造就了難以控制的狂歡盛世.本文從網絡狂歡的內容、渠道、主體行為等方面對新劇營銷網絡狂歡模式進行分析,探究模式的環境、傳受雙方主客觀意愿等條件,從而找到狂歡失度的原因,基于此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
(一)開放的信息傳受環境:誘發全民傳播和再創作
自媒體時代具有的顯著特征就是基于互聯網,每個人都是新聞的播報者,全民參與式的傳播、再創作和再傳播,便造就了現今互動性最強、參與性最廣、信息量最大的互聯網絡。這基本實現了巴赫金狂歡理論中無等級、全民參與的理想狀態。但是由于自媒體的傳播速度快、數量巨大和不可控性造就了其松散自由的氛圍,為網民無節制、無明確持久價值觀的創作和再傳播搭建了溫床。自媒體的另外一個特征,則是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和傳播內容的多重表現形式,每個人都能夠通過手機、平板、電腦傳播各種文本、圖片、視頻以及它們的延伸形式調侃明星和制片,甚者則是人身攻擊,多是一些特制的視頻、粗糙漫畫或是圖文并茂的熱帖。一時間,網民喜大普奔式的娛樂態度,則更加顯出他們在網絡狂歡氛圍下的隨波逐流,無法堅持清晰的自我意識。同時,網民在互聯網中身份可以是隱匿的,無論其言語是否構成對他人侵犯,都被認為是一種網絡中的虛擬行為,不具法律效益。因此,在法不責眾的社會化媒體大環境下,無限制的娛樂八卦,成為全民狂歡無節制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初級傳播者的主觀意愿:娛樂媒體以及影視劇方的炒作需求
新劇上映,需要營銷來提升收視率,總免不了多方媒體的炒作,一些娛樂媒體和制片方為了滿足大眾的娛樂需求,對大眾進行一些低俗創作方面的引導,重點無關乎電視劇本身的好壞,只要炒作的內容娛樂了大眾,那么這部電視劇也就成功地登上了頭條,擴大了知名度,贏得了收視率。更有甚者,在新劇上映時進行特別策劃,以網絡狂歡為營銷目的,制造吐槽和噱頭,引發網民的持續關注,以達成最終的炒作效果。由此,各方媒體、網絡都對網民的自發性創作傳播采取聽之任之的態度,網民的肆意狂歡造就了電視劇的熱播,對于制片方來說,批判還是褒獎就沒有那么重要了。
(三)受眾自身條件:良莠不齊的文化素質水平
網民自身素質也是造成難以控制的網絡狂歡局面的一大原因。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通信公司迎合市場調低資費套餐,無線網絡在各種商店、餐廳普及,網民數量不斷增加,在新劇上映炒作熱潮來臨之時,網民參差不齊的文化修養素質則得到更多地體現。在虛擬網絡中,文化素質偏低的人表現出更明顯的從眾心理、無責任感,表現得更張揚、更沒有節制。
四、結?語
麥克盧漢在分析免費電視的經濟回報時指出,電視臺實際上是通過一個好的節目來吸引觀眾的關注,觀眾的付出不是金錢,而是排他性選擇后的關注——這是一種隱形的收費,當社會上的注意力資源越有限,這種能夠將稀缺資源凝聚起來的“注意力產品”的價值就越高[6]。網絡狂歡固然是好,這本應是一種自由、無等級和快樂至上的娛樂,但是如果僅僅將受眾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無關劇集本身的焦點上,是得不償失的。筆者認為,一方面,作為電視劇運營者應當更加注重提升電視劇質量,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也重視本身社會效益的發展,“自黑”式炒作應當適度;另一方面,作為媒體和網絡運營者應該發揮其所具有的社會功能,當網絡狂歡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應及時預判輿論走向,對網絡輿論進行預見性的引導和疏散,這種引導并不是要剝奪和控制,只是讓調侃不再演變成為惡意的人身攻擊,讓每一次網絡狂歡都充滿正能量。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