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媛媛
摘??要:廣播電視播音創(chuàng)作,包括有稿播音和無稿播音。其中,有稿播音涵蓋了語言傳播中的各種表達樣式,要想做到有稿播音“自如跳脫、錦上添花”,需要把播音植根于生存空間、進入規(guī)范空間、達到審美空間。有稿播音的藝術境界體驗在言美、意豐、情至、理明、境造五個方面。同時,有稿播音藝術境界的實現(xiàn)需要播音員擁有高超的聲音調(diào)控能力、精湛的語言表達能力、細膩的情緒感知能力、豐富的生活體驗、完善的知識結(jié)構(gòu)。
4.理明。有稿播音強調(diào)“情理交融”、“融情于理”,只有把情和理高度統(tǒng)一起來,才能達到和諧美。《文心雕龍·征圣》中說,“泛論君子,則云:‘情欲信,辭欲巧。此修身貴文之征也。然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對于有稿播音來說,播音員要做到的“情信”,是指情感能夠真切地表達,“志足”是指情感需要理性控制與表達,要把握在理性光輝照耀下的分寸感,做到“感而不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著名播音員方明就用自己的播音證明了分寸感和理性美的震撼力。從1971播報陳毅元帥逝世的訃告,到1976年播報周恩來總理逝世的訃告,再到1997年播報鄧小平同志逝世的訃告,方明的播音一直在不斷調(diào)整,那就是從悲憤到悲痛,再到大氣磅礴、熱情頌揚,這是播音員走向成熟的顯著標志。
5.境造。宗白華在《美學漫步》中說,“藝術境界主于美”[4]。有稿播音的美就在于言外有景、景外有情、情外有意、意外有境,在于“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韻味。優(yōu)秀的播音作品,會“余音繞梁”,會給人或沉思、或回味、或感嘆、或沉浸等多種情緒。而這種造境之功在于長期的積淀,正如宗白華說,“這種微妙境界的實現(xiàn),端賴藝術家平素的精神涵養(yǎng),天機的培植,在活潑的心靈飛躍而又凝神寂照的體驗中突然地成就。[5]”
播音主持創(chuàng)作要找尋到稿件的靜止境界、作品的表達境界、受眾的共鳴境界、創(chuàng)作者的修養(yǎng)境界。有稿播音中,從靜止境界的理解體悟,到表達境界的調(diào)節(jié)控制,再到共鳴境界的醞釀激發(fā),最后到修養(yǎng)境界的積累孕育,這四者只有統(tǒng)一起來,具有高度藝術美感的有稿播音作品才能呈現(xiàn)出來。
三、有稿播音藝術境界的實現(xiàn)基礎
中國播音學學科體系創(chuàng)始人張頌曾說,“廣播電視有聲語言,是一種歷史文化的積淀。”對于有稿播音來說,要做到控縱自如、游刃有余、錦上添花,達到有稿播音的藝術境界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長久地積淀。
1.高超的聲音調(diào)控能力。有稿播音,感情是根本,但是再真實再深刻的感情,也需要聲音作為載體傳達出去。聲音是否能讓人獲得聽覺美感,依賴于播音員對聲音的調(diào)控能力。
首先要會調(diào)控氣息。氣息是發(fā)聲的動力,以氣托聲、以聲傳情,靈活運用氣息,做到“扎實”;其次要學會調(diào)節(jié)共鳴,根據(jù)不同的稿件,合理分配各種共鳴的比例,使聲音“圓潤”;再次要掌控唇舌力度及靈活度,避免干癟、滯塞,力求“字正”。
2.精湛的語言表達能力。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吳郁認為,脫離思維和感情的語言流只是語聲的空殼,語言的聲音形式是充滿生命力的。有稿播音的稿件提供了播音內(nèi)容,解決了“說什么”的問題,但播音要想打動人、感染人,更重要的是要獲得“怎么說”的能力。要具備精湛的語言表達能力,需要播音員掌握有聲語言表達技巧,而技藝的提高必然有一個從“濃妝艷抹”的著意雕琢到“清水出芙蓉”的渾然天成的過程。
3.細膩的情緒感知能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與生俱來的,也成為了人與人溝通的關鍵。播音要想打動人,就需要從情著手,以情動人、以情感人。這種情感沖擊力及震撼力的獲得,對于播音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員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聽、多看、多感受,不斷積累和沉淀自己情感的深度、厚度,培養(yǎng)自己細膩的感知覺,能夠敏銳地感受到文字以外的東西。在有稿播音中,細膩的情緒感知能力是必須的,而且感受要豐富細膩、具體深刻。
4.豐富的生活體驗。“功夫在詩外”,這是我國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主張,他強調(diào)身體力行的實踐,從格物致知的探索,從血肉交融的感應,從砥礪磨淬的歷練,獲得詩外的真功夫。這一點對于有稿播音同樣適用。體驗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必然要求。豐富的人生閱歷和生活體驗,能夠給播音員、主持人帶來更多的感悟、思考,能夠更加貼近受眾的內(nèi)心、更加準確地理解作品、更加細膩深刻地表達作品。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深受觀眾喜愛的主持人。他在節(jié)目中所表現(xiàn)出的寬厚胸懷、善解人意、敏于溝通,正是來源于十年來走南闖北、深入基層的記者生涯,這種經(jīng)歷和體驗造就了他精于觀察、敏于思考、坦率誠懇的人格魅力。
5.完善的知識結(jié)構(gòu)。播音學是一個交叉學科,是建構(gòu)在哲學、美學,新聞學與傳播學,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文學藝術四大學科基礎上的。播音員要“一專多能”,成為“雜家”。著名播音藝術家關山認為,播音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需要匯聚多方面的學問。尤其是目前新聞事業(yè)處于發(fā)展的新形勢、廣播電視形態(tài)出現(xiàn)了新變化、觀眾審美情趣存在新需求,播音員更要具備完善的知識結(jié)構(gòu)。要做到知識的雜家,必須勤讀書、讀好書。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不僅能完善知識結(jié)構(gòu)、改進思維方式,更有助于全面提升播音員的綜合素養(yǎng)。可以說,擁有完善的知識結(jié)構(gòu),是理解和把握稿件的基礎和關鍵,也是進行有稿播音的前提。中國美學家、文藝理論家、教育家、翻譯家朱光潛先生認為,“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繼續(xù)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5]”無言之美,是一種含蓄之美,更是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美。錦上添花的有稿播音就是要達到“言盡而意無窮”的藝術境界。這種藝術境界需要不斷地去探求,認為“播音無學”、“播音就是見字出聲”、“有稿播音等于念稿子”,是對播音藝術的曲解和漠視,是片面的、極端地,也恰恰是淺薄的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責任編輯: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