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唱唱
【摘要】興趣的培養是教學的關鍵,學生可在良好的興趣指導下,獲得一定的能力,自覺完成作業,會有許多問題要問,會積極克服困難,此時的我樂于成為一名“助教”。
【關鍵詞】興趣 激發 英語
教學中總能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一個班級中,能力相仿的學生,接受同樣的教育,一段時間后學習結果卻反差巨大!這是為什么呢?經過留心比較并排除其他因素后,我發現被動等待和積極主動是根本的區別,后者通常都不會只滿足于課堂和課本的學習。因此我怎么教不重要,而學生怎么學才是決定目標是否實現的關鍵因素。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份。鑒于初中生的特點,我除了向他們說明學習的意義和重要性這樣直接的說教外,更多是從平時工作中尋找契機培養學習英語的興趣。
一、先忽略分數,讓學生在沒有心理負擔的心境學習
教學中要特別注重給學生成功感,因為“成功越大,興趣越大,動力越大”。當學生在某方面獲得了一次成功后,學生就會感到高興,繼而對英語產生親切之感,從而反饋出巨大的內驅力,驅使他們向著第二次,第三次……成功邁進,繼而形成穩定而持久的興趣。因此在英語學習上,我們要先忽略分數,然學生體驗成功感。對分數的處理,要先忽略,以保護學生脆弱而寶貴的學習興趣。要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學習觀:一即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掌握知識、獲得能力,而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挫折是在所難免的。對所有學生在學習態度,習慣方面統一嚴格要求,讓學生體會到被期待。除此而外,不對學習的結果和能力的優劣等做任何評價,努力營造寬松的環境。對中、差生要特別留意,耐心啟發,要信任他們,并耐心等待,對他們學習中每一點成績都要及時地真誠地給予肯定和表揚,并且多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使他們在自己成功的愉悅中,獲得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二、敞開心扉的交流,形成良性師生關系
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可以說,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興趣的高低。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有著年齡方面的優勢,和初中生沒有天大的距離和代溝。而初中生正處于青春叛逆期,我們更要了解這個時期的他們需要什么。他們需要理解和支持,無論在課上還是課下,我都積極的鼓勵學生去做他們想做的事情。我覺得作為英語老師不一定每次談話都圍繞學習,我們必須使學生徹底解決思想上的厭學的情緒。學生畢竟是未成年人,世界觀和人生觀還未成熟,而且部分的時間是待在學校的。所以作為老師要為自己的學生做一個指導,對于這些學生不僅要關注英語學科的學法指導,還要關心他們,疏導他們的心理壓力,促使其心理的健康成長。作為老師,應當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尤其是差生,絕不能“戴有色眼鏡”看人。每個學會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平等對待和公平評價,這樣他才會對這位老師產生好感,有興趣,才能以正常的健康心理投入到學習中去。一個能尊重學生,體貼學生的老師,學生同樣也會尊重他,喜歡他,這樣才能形成良性的師生關系,也是教好英語,學好英語的基礎。
三、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努力提升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師在課前認真備好課,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用新穎、靈活多樣并富有啟發性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使他們的心理活動一直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新知識。課堂教學過程要緊湊而有節奏,動靜結合,教學內容要有啟發性,才能引發學生的思維活動。
1.英語值日形式多樣。英語值日可鍛煉每位學生的口語能力,增加聽說機會。為避免形式單一,學生敷衍完成任務,應注意堅持引導,一開始教師問,學生答,漸漸地輔導學生自己講上一言兩句,初中生有較強的好勝心,愿開動腦筋,展開競賽。學生們有的單人,有的兩、三人一組,共同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例如,有的講故事,有的猜謎語、還有新聞報道,復習:“請你參加”等。
2.創設語言環境,引導學生參與。英語作為一種外語,它不同于漢語,缺少一種語言環境,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創設和利用情境組織課堂教學,培養他們使用英語的能力。在介紹新的語言項目時,我總是把學生要學的內容放入語言環境中學習,以情景為中心,情景聯系話題,將語言材料融于情景中。例如:在教授購物一課時,我將講臺布置成柜臺,選幾個學生作為營業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模擬購物,教授如何購物、如何詢問價錢、如何還價、如何挑選商品等有關語言。學生在模擬的真實語境中自然學會了購物的功能。這樣課堂充滿活力,學習過程輕松了,效果也更好。
3.利用表演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為創造課堂氣氛,根據教材特點,采用多種表演形式。主要形式有:教師 、師生共同表演、學會自由表演、競賽表演、游戲表演、朗誦表演及唱英語歌曲表演等,教師表演起指導作用,教師與學生共同表演融洽了師生關系。這些表演形式趣味性強,激發學生參與熱情。
學生興趣的培養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要我們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讓學生感覺到學習英語不再是一種沉重的枷鎖,而是一種生活的享受,讓他們學在其中,樂在其中。學生可在良好的興趣指導下,獲得一定的能力,自覺完成作業,會有許多問題要問,會積極克服困難,此時的我樂于成為一名“助教”。
參考文獻:
[1]林泳海.教育學[D].北京師范大學.2006.4.
[2]丁昌佑.中學英語教學法[D].華東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