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文庚
【摘要】《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明確要求要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進行角色的轉變,需要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需要學生學習過程的轉變。這些轉變會促進高中英語課堂效率的提高和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自主學習 高中英語 轉變
自主學習,就是學習主體主導自己的學習,它是在學習目標、過程及效果等諸方面進行自我設計、自我管理、自我調節、自我檢測、自我評價和自我轉化的主動建構過程。《普通高中英語標準》要求教師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來看待,學生要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有自主思維參與教學活動,達到知識內化的目的。所以積極有效的自主學習課堂,需要師生的共同轉變。
一、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要轉變為有效的促進者。在自主學習模式中,教師應該傳授學生學習策略,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學習、探究發現、合作交流,從而拓展英語知識學習的渠道,拓展發展的空間。
教師應轉變為得法的組織者。在自主學習教學模式中,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必要的自由,把課堂還給學生,與學生融為一體。教師要扮演好組織者這一角色,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英語課堂教學中。
教師要轉變為平等的合作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互動的過程。教師要平等地與學生合作,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在師生平等的課堂中,教師要尊重學生意見、看法,尊重學生人格。
教師要轉變為公平的評價者。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高中自主學習過程中,英語教師應該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體現及時、公平公正的評價原則。
教師應轉變為資源的開發者。教師應該利用現代化教學平臺,開發符合學生心理、認知發展的聲形兼具、圖文并茂的數字化教材,滿足學生多感官對對知識的獲取能力,為學生映入大量有效的信息,激發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英語課堂模式轉變
在自主學習模式的英語課堂中,學生是英語學習的主體,課堂是目前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主陣地。營造積極互動的英語課堂環境,需要教師的努力,更新教學觀念;需要學生的參與,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教師應嘗試設計以學生語言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方案。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成一個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主動探究過程,鼓勵學生大膽的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
教師應提供給學生進行自主觀察、自主辨別、自主思考、自主表達的機會和客觀環境。教師可以努力嘗試將學生科學分組座位,這樣就為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較為活潑的學習空間。
三、學生學習過程
1.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自主學習是合作學習的前提。自主學習環節既包括學生的自主預習、復習,也包括在課堂對預設的和生成的問題的自主學習。課前教師備課考慮學生自學中會遇到的問題,考慮預習的高效,在此基礎上設計出自學的提綱。
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模式,首先通過自主學習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使得教師的“點撥”“拓展”適度、有效;最后,充分利用小組內部的異質資源,增加課堂信息交流的渠道,優化課堂教學的氣氛,挖掘與整合課堂教學中的種種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2.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探究學習是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假設,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問題進行研究,從而獲得創新實踐能力、獲得思維發展,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一種方式。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將自主學習和自我探究相結合,從學生和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創設能夠激發學生探索興趣的情境,自主能動地完成對知識的構建,形成較系統的知識體系。
將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相結合的過程中,學生通過探索、研討、交流構建新知識,把本來靠教師講授或灌輸知識的過程變成學生的自悟過程,自己發現、概括學習規律,并掌握知識運用的技能。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情趣、知識能力素養、分析問題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3.自主學習與任務型學習相結合。任務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形式,逐步達到教學目標規定的要求。《標準》明確提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應該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的教學途徑”。將自主學習與任務型學習相結合的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把已經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完成具體實踐中。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以學習的過程代替教學的過程,發展自己的語言能力、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從而從傳統的語法學習和死記硬背中解脫出來。
英語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師的教學思想、理念根本轉變。這種轉變會有效的促進英語課堂效率,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但這種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垂手可得的,任重道遠,需要從事英語教學的同仁們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呂丹.高中英語自主學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2]龐維國.90年代以來國外自主學習研究的若干進展[J].心理學動態,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