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安寶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常見最基本的一種教學方法,可有多種形式,不同形式的朗讀運用在不同課文的教學方面。
譬如說,課本里有一些現代抒情散文名篇,文情并茂,很容易喚起學生普遍的美感和情感體驗,讓人有不讀不快之感,在讀中得到與文本對話的享受,可見朗讀的妙處所在。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吳冠中的散文《等待》,這類課文就適宜集體來朗讀。古代散文中的一些多篇多用駢句,語言精練優美,字字珠璣,比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讀起來鏗鏘悅耳,音韻和諧,無疑是一種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有道是:“奇文共欣賞”,美的文章應該讓我們的同學都來放聲朗讀,這樣方能淋漓盡致,如飲甘泉一般。
說明文是客觀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其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性質、狀態、功能,或闡明事理。一般來說,這類說明文的語言一般平實簡明,是不帶感情色彩的,如果我們要朗讀,也只適合個別朗讀。
另外,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它用事實和道理闡述作者對所議論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有嚴密的邏輯性。一般來說,這類議論文也只適合個別朗讀。
敘事散文以記敘為主,綜合運用議論、抒情、描寫等表現手法,語言長短不一,變化較大,更適合個別朗讀。無論哪種文體的朗讀,朗讀者對課文內容都要有相當的領悟,這樣聽讀的效果才會比自讀好。
再者,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語言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以對話為主要表現手段的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和戲劇文學(劇本),適宜分角色朗讀。而角色朗讀具有特殊魅力,能讀得好,可喚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強烈的表現欲。成功的角色朗讀,不僅朗讀者十分投入,聽著也興趣盎然。因為它拉近了作品中人物與學生的距離,給學生以更直接的感受,更真切的生活實感。
由此可見,集體朗讀、個別朗讀、角色朗讀是朗讀的三種基本形式。教師還可以根據具體的課文和教學環境創造性地運用朗讀形式。教師在朗讀時運用多媒體配樂朗讀,以創設情境,營造氣氛,增強朗讀的表現力,使學生更容易體驗情感,感受到朗讀的愉悅。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教師不能只是側耳傾聽,應融入學生的朗讀中,師生同樂,創造融洽、和諧、愉快的課堂氣氛。
總之,課文朗讀的形式豐富多樣,但無論哪種形式的朗讀,除了掌握基本的朗讀技巧外,都要以對課文的熟悉、理解為基礎,才能讀得投入,產生應有的教學效果。語文教師應努力提高朗讀教學水平,善于運用各種朗讀形式,只有這樣才可能把學生帶入美妙的境界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無限快樂,那才是我們成功的教育。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