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際恒
傳統語文課教學模式早已不適合教育形勢的需要,那種“上課背課文,背后忘課文”的現象阻礙著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使語文課堂失去了應有的活力。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積極倡導自主探究的教學方式,何為“自主學習”,其實是在老師正確引導下,通過自學、質疑和討論等方式獲得知識的一種方法,這種學習方式的核心是啟迪學生思維發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下面是我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的幾點嘗試,僅與大家共勉: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說:“學生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將來就有什么樣的生活。”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初中語文是“工具性”學科,我們的教學重點應該放在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因此,在學習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時,我積極遵循“少講幾句”的原則,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上,學生自己能講的,教師就不要講,學生自己不能講的,經過我的啟發誘導后,還是盡量讓他們自己去講。這樣就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例如在學習《藤野先生》一課時,我指導學生從基礎知識、文體結構、寫作方法等方面去分析,讓學生按照讀、劃、寫、說等步驟去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語文自學過程:“讀”,指的是學生通過預習,能夠運用工具書(字典、詞典)等,把文章中的字詞弄明白,上課時就能把課文“讀通”;“劃”是有讀做基礎的,在讀的過程中,“劃”出文章重點詞語、段落層次、文章結構等;“寫”就是要求學生進一步動手、動腦,寫出自己的心得和體會;“說”就是學生根據自己的所得,在班上講解課文,回報學習成果等。再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春》時,我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圖畫,從“春花圖、春草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中選取自己喜歡的那一幅,讓學生自己查閱工具書、網絡等,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有的學生畫了一幅畫,有的寫了一首詩,有的制作了課件等等,這樣學生就從多方面、多角度理解了課文內容,試想,在網絡環境下,學生的自學能力怎能不提高呢?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新時代的要求,也是新課改的核心目標。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的語文教學只有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學生才能成為課堂的主人,才能成為新時代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鄭蔚萍.新課程改革與語文自學能力培養初探.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6(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