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
也許在今年的所有文字當中,“8·12天津港爆炸事故”中一位年輕消防戰士給“發小”的微信是最感動人的:“我回補(不)來,我爸就是你爸,記得給我媽上墳”,朋友回信“好,你爸就是我爸,你小心!”
這段樸實的微信瞬間傳遍神州,短短時間內即有兩萬人轉發。還需要什么宣傳口號以表達英雄的情懷?還需要什么標準的宣傳文字展示這種人性深情和背后的舍生忘死?大災大難面前,這種情懷的瞬間噴涌,足以激蕩我們。
也許你會突然感慨,人性原來可以如此生動感人,未經修飾的腳本原來可以如此本色如此震撼。曾幾何時,我們是懂得用情懷的力量宣傳民眾、動員民眾,乃至教育民眾的,后來這些曾經使一代人懂得什么叫做“境界”、什么叫做“高貴”的聲音卻漸漸弱化。
那么,什么是“情懷”?情一懷是“感情”融入于“胸懷”的化境。人沒有這種精神的化境,就只會是技術性生存的動物,哪怕是高等動物。情懷高于一般而言的“感情”。感情是直接的,是目標指向明確的,是具體的。情懷包含了情感,但包羅更廣、更博大。以“母愛”為例,對于子女的愛是情感,因為子女與母素關系是基于血緣紐帶的,因此它目標指向特定。但是母愛也可以是對后輩的廣泛關愛,這時,它就變成了一種情懷。她是“純粹”的,這是情懷的特別標識;她是“博大”的,這是情懷的必撩外延;她還是“崇高”的,這是情懷的終極表現。情懷的所謂抽象正是這樣一種精神的化境。
如今的“宣傳”急功近利,也因此顯得情懷缺失、空洞無力。反觀電影業界,當下中國電影質量已在提升,人們爭議其藝術水準的高低,大都也只落于價值觀的正確與否。我以為,價值觀的爭論免不了因人而異,時代的距離難以彌補,倒不如一起關注如何令中國電影生長出更多的情懷細胞。因為情懷會有最多的普世價值,也會有精神標準最大的認識公約數。如果說“沒有情懷”是任何一部電影的敗筆,這一點相信不會有誰反對。正是這種最大公約數的認識和意識,最應該作為電影藝術評判的起點。
“我回不來,我爸就是你爸,記得給我媽上墳”——正是這樣的有關情懷的寫照。這位戰士不僅僅在給“發小”托付家事,更是在表達一種舍生的信號,一種赴死的信號,一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在這一剎那,這位戰士已經用情懷的激涌完成了一次人生的飛躍。
有情懷者和無情懷者的區別是真人和俗人的區別。電影若寫俗人就不需要寫情懷,若寫真人則一定要寫情懷。沒有情懷渲染的文學作品是庸俗的作品,沒有情懷普及的企業是沒有價值觀的企業,沒有情懷的電影是沒有藝術可言的電影。電影當然是技術與工業的,是物質與市場的;但是,電影也永遠是藝術與靈魂的,是人性與全人類的。因此,它的精神追求的最大公約數——“情懷”是電影的靈魂,是和技術制作、工業水平并駕齊驅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