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琦
摘 要: 公文語體因為其特殊性而決定了公文寫作中修辭格的運用特色。從語用角度探析,就能發現現當代的公文消極修辭的運用比較多。消極修辭的第一要義在能盡傳達事理的責任,明確、通順、平勻、穩密為消極修辭的標準。這也就是現當代公文文體更多地運用消極修辭的原因,越來越強的理性訴求決定了公文的發展方向,也是現在和將來公文寫作的主導思想。
關鍵詞: 公文語體 消極修辭 積極修辭
引言
公文語體也稱事務語體,它是適應事務交往目的而形成的。因此,公文語體與我們的社會生活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葉圣陶在《公文寫得含糊草率的現象應當改變》這一文章中指出:“公文不一定要好文章,可是必須寫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確,句穩詞妥,通體通順,讓人家不折不扣地了解你說的是什么。”“公文就應該盡可能寫得簡而得要。”同時,根據我國現代修辭學鼻祖陳望道先生在《修辭學發凡》一書中提到的修辭手法的兩大分野說,積極修辭是具體的、體驗的,在積極修辭這一分野里主要對辭格和辭趣進行探討;而消極修辭的第一要義在能盡傳達事理的責任,明確、通順、平勻、穩密為消極修辭的標準,主要用于科學、公文和其他詮釋性語言文字。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傳統觀點所認為的“公文無修辭”這一說法是不盡準確的,我們不能夠否認修辭是公文語體中的一個重要的語言現象,并且修辭對公文寫作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
一、公文語體及其特征
1.公文語體
公文是貫徹傳達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公布法規和規章,指導、布置和洽談工作,請示、答復問題,報告、通報與交流情況等活動的重要工具。公文語體包含了黨和國家機關的文件、法令、條約、公報、照會,社會團體和企業單位的合同、章程、協議書、計劃、調查報告等形式。公文語言是以敘事和說理為主要特征,以公務實用為目的的一種規范化的語言。
2.公文語體的特征
公文語體具備了簡明、準確、平實、莊重、規范的風格特征。公文語體特征的形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大量使用書面語言
書面語言的大量使用,使得公文語體形成了莊重規范的風格特色。公文是因公務交往的需要而產生的,公文的使用往往是代表了一個部門或者一個單位,因此必須使用莊重規范的書面語言來顯示其嚴肅性和鄭重性。例如口頭語中的“做小買賣的”在公文語體中就應該用書面語“個體工商業者”來代替,以顯示其莊重規范的特色。
(2)大量文言詞語的固定保留用法
由于公文語體大量使用書面語,而書面語相較口頭語而言是具有穩定性的,因此在書面語中就保留了許多文言詞語。盡管歷史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了巨變,但是許多公文卻承襲了下來,尤其是那些意義明確而又常用的詞語。這類詞語在公文中大多有特定的內涵意義,使得語言更簡明、準確。如“茲因、收悉、謹啟、鑒于、為荷”等都具有特定的語調和含義,在公文中使用這些保留的文言詞語,會使得公文語體顯得更簡潔規范。
(3)專業術語的運用
專業術語是人們在處理專門業務的時候所運用的規范性詞語,這個規范性詞語所代表的,是人們賦予的具有解釋意義的特定內容,因此,專業術語就以一個詞表達了特定的豐富內涵。例如,在法律文書中使用“生活費”就產生不了明確的法律規范意義,法律文書根據給予“生活費”對象的不同而使用了三個不同的專業術語來代替“生活費”以明確其法律規范意義,分別是對子女,要用“撫養費”;對父母,要用“贍養費”;對配偶,要用“扶養費”。由此可見,專業術語既能夠準確說明特定內容,又不需要說明性文字,使公文語體更為簡潔準確。
二、公文語體中積極修辭的運用
修辭對公文寫作的影響是實際存在的。而且在古代和近現代的修辭中還大量存在著積極修辭的運用。但是由于公文的特殊性,積極修辭中的修辭格的使用在古代和近現代公文語體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以魏晉時期李密的《陳情表》為例,《陳情表》中的積極修辭多達12種,正是這種積極修辭的使用使得該文文辭懇切,能夠以情意取勝并且具有說服力。頻繁使用修辭格的公文語體風格一直延續到了近現代,孫中山先生的《上李鴻章書》僅一文就用了96次對偶,行文整飭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由此成就的文采將一位年輕人深深的愛國憂民之心展現得淋漓盡致。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展,當代公文中辭格的運用卻鮮有出現,即便使用辭格也僅限于排比、節縮等幾種。其中,節縮是當代公文中使用最多的辭格,比如在黨政公文中常常用到的“三個代表”“八榮八恥”“中國夢”等短語既簡潔又不影響意義的理解。所以當代公文的寫作都是遵循既有的模式,發布信息,羅列條例等,這凸顯了當代公文的工具性作用。
通過以上的數據統計分析,我們發現古代和近代公文較之當代公文,使用積極修辭更為頻繁。同時,經過深入定性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古代和近代公文較之當代公文在性質上積極修辭的目的也產生了很大改變。
我認為,產生這一變化的深層次原因不外乎三個方面。首先,當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追求高效,簡潔易懂的公文能夠提高處理公務的效率,與之相對的則降低了對公文文采的要求。其次,公文寫作者的文化修養和寫作水平不同。在古代文官制度盛行,官員作為公文的主要使用者多是通過文化考試選拔出來的,其選拔標準正是對文學典籍的熟知和運用,所以這保證了古代公文寫作者和閱讀者的文化修養。這樣古代公文寫作者才能寫出既兼顧公文簡潔性、準確性又能通過修辭抒發情感的較高水平的寫作。最后,每個時代不同的社會語境也決定了公文語體風格的不同。當代,對科學技術的崇拜已經成了社會進步的標志,文科領域受科技領域研究方法的影響也開始向嚴謹科學靠攏。這種趨勢表現在當代的公文寫作上就是更追求精確的表述和對感性描寫的摒棄,而積極修辭所創造出來的寫作效果則與之相反,所以在當代公文中積極修辭的使用越來越少。
三、公文語體中消極修辭的運用
不論時代如何變遷,公文語體中消極修辭的運用一直是其顯著特色。消極修辭的運用主要是從詞、短語、句子三個方面來考慮,具體情況如下:
1.詞語的錘煉:特殊詞語的選擇
文藝語體的煉字是為了達到創新的效果,講求“語不驚人死不休”作者反復推敲煉字的成果一般都是出人意表的。然而公文語體的“煉字”則不同于一般語體。公文對準確性、實用性的要求比較高,這就要求當代公文寫作者在字詞的選擇上不要劍走偏鋒,在規矩之中體現其文字及邏輯能力。煉字一般是從意義和形式兩個方面入手的。在意義方面,要求準確得體,公文語體風格鮮明,不僅要在準確上下工夫,而且要注意發文單位的立場形象,要求莊重、嚴肅。在形式方面,公文語體對字詞的形式上的錘煉要求并不嚴格。公文語體在詞語選擇上的特點就是專有詞語的運用,其中包括一些文言詞語,如“茲因、收悉、謹啟、鑒于、為荷、此致”等。這也表明公文語體中專用語的產生是與公文格式規范化相輔相成的。
2.短語的選擇
大量使用特殊類型短語,在現當代公文中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特殊現象。在公文中,使用頻率較高的短語是介詞短語。介詞短語充當公文標題的成分,在交代公文的直文緣由、公文涉及事項等方面具有無可取代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公文正文中,“的”字短語也是使用頻率較高的短語。公文中使用“的”字短語常常是充當名詞。如“對落實好的予以表彰獎勵”、“對落實不好的予以批評”、“對因工作不力造成嚴重后果的要追究責任”等句中,“的”字短語是指相關的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但為了公文語言的簡潔概括而大量使用了這樣的短語。
3.句式的使用
由于公文語體的特殊性,句式的選擇無法像在一般的修辭中一樣具有廣泛的內涵。某些適合其他語體的句式的選擇區分可能并不適合公文語體。長句和短句的修辭效果就有很大不同,長句表意比較嚴謹周密,短句表意則簡潔明快。長句短句在公文中并沒有主次之分。通過《陳情表》首段幾乎全用短句,以及《上李鴻章書》中大量短句的使用,我們發現在古代到近代的公文中短句應用比較多。短句的運用能夠使公文中作者的個人色彩加強。而在當代事務性公文中,復雜的長句則有很高的使用率。一般來說,長句是作為概括性的短句的解釋而出現,尤其在當代公文中,條例性陳述尤為普遍。在每個條例性段落里,一般都會有一個短句在先統領全段意思,然后一個長句深入,補充相關內容并詳細解釋該短句的含義和要求。
結語
我們認為在當代公文語體中,消極修辭的意義需要重新界定。雖然古代公文中典雅優美的文辭發展到當代已經蕩然無存,但是我們也發現當代公文的審美追求也是實際存在的,與古代不同的是,當代則更傾向于追求科學美,在形式和內容上更追求客觀、工整、對稱。而消極修辭則恰好體現了這種客觀、工整、對稱的追求,所以在當代公文寫作中得到了廣泛運用。
參考文獻:
[1]陳望道.修辭學發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2]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劉雨樵,彭樹楷.公文語言[M].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
[4]陸文耀.消極修辭是客觀存在[J].修辭學習,1993.
[5]凌德祥.論語境與語言的表達,修辭文匯[C].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6]楊安翔.現代應用文寫作教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7]袁暉.語體的通用成分、專用成分和跨體成分[J].煙臺大學學報,2005.
[8]丁金國.語體風格問題的思考[J].煙臺大學學報,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