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領導層將全面啟動“政府主導型”央企重組,推進目前110家央企的重組,力爭在2020年之前整合為40家。其意圖是減少產能過剩和重復投資,打造能夠在世界競爭的巨大央企。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一直遭受既得利益層的阻礙,前進道路并不平坦。
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在9月14日的記者會上正式宣布了《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
《指導意見》由共產黨和國務院聯合發布。這是首次就國有企業改革發布意見書。《指導意見》稱“到2020年,在國有企業改革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決定性成果”,對行政機關和國有企業提出了具體期限。
核心是國企大規模重組
而成為核心的是國企大規模重組。
“加快培育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跨國公司”,《指導意見》如此明確提出了目標。雖然并未納入具體數值目標,但據悉,在國資委內部商討將央企整合為40家,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在鐵路和海運等行業,重組和合并計劃相繼實施。6月,作為兩大車輛企業,原中國南車和原中國北車合并,由此誕生了在世界地鐵市場占5成份額的中國中車。目前,兩大海運公司中國遠洋運輸集團和中國海運集團也進入商討經營整合的階段。均意在避免國內競爭導致的消耗戰,尋求以整體中國的力量進入海外市場。而在鋼鐵和通信等領域,合并舉措亦在全面啟動,相應規則的制定在推進中。
“建立健全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機制”,《指導意見》還如此強調,計劃以產能過剩嚴重的行業為中心,推動國有企業的重組與整合。此外,為了提高經營的透明性,除了將積極利用股票上市之外,還將強化董事會的功能。同時,為促使基于換股等的收購易于進行,還計劃放寬限制。
中國領導層之所以積極推動國有企業改革,是因為要維持增長,與副作用明顯的財政刺激相比,結構改革是不可或缺的。但要該跨越的課題很多。
央企重組自胡錦濤時代起就是重要課題,但遭受既得利益層的抵制,并未如愿取得進展。2010年,國資委表示將約130家央企減少至80家,但目前仍有110家,重組并未取得進展。
此外,《指導意見》并未涉及全國范圍內有約1萬8千家、產能過剩行業眾多的地方政府旗下的國有企業的重組,也有觀點認為這無助于消除中國經濟的過剩產能問題。
違背“市場化”趨勢
更關鍵的是,《指導意見》的一些方面存在違背市場經濟規律之處。
中國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國企改革,最初是盡量削減非效率的國有部門的作用,釋放民營企業的活力。1998年上任的朱镕基總理推進國有企業的分割與民營化,將提高民營企業在全體經濟的比率作為改革的著眼點。但此次《指導意見》也強調“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似乎對國有企業的控制不是放寬,而是加強。
從國內角度來看,也出現了違背“市場化”的趨勢,例如將形成像中國中車那樣幾乎壟斷國內市場的企業。
《指導意見》發布之后,9月14日的上證綜合指數出現下滑,收盤價較上一交易日下跌2.67%,報收于3114點。股價下跌可能是因為市場認為國企重組不會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