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徹
距國內券商頭牌中信證券三位高管遭調查僅一天之后,中紀委網站9月16晚掛出一則消息——中國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涉嫌嚴重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調查。
這一消息再度讓資本市場大跌眼鏡。這也是本輪中國證券市場史上最強的監管風暴中,截至目前被調查的最重量級人物。就在半個多月前,坊間還盛傳張育軍或將赴央行擔任副行長。
張育軍并非證監會落馬的第一個官員。此前,證監會發行監管部處長李志玲、投資者保護局原局長李量已先后落馬,還有多名人員因卷入中信證券事件被調查。
除了這些內鬼被揪出,這場證券業的反腐風暴也直擊多個證券機構:中信證券總經理落馬,半數高管被查,一些券商也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與此同時,證券業還在通過輪崗、問責等一系列舉措,力求堵上漏洞,不讓這些潛伏的內鬼、老鼠有滋生的土壤。反腐風暴正在向證券金融領域持續深入。
與中信程博明同門
中國證監會為國務院直屬正部級事業單位,據悉,證監會主席助理與別的“部長助理”屬于正廳級的中管干部,排名在副部長之后,高于部門的廳局長,是“準副部級”領導。
據統計,張育軍是證監會有史以來落馬的最高級別的現任官員,也是十八大以來“一行三會”(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和中國保監會)系統被查的最高級別領導干部。
張育軍是名副其實的“學者型官員”,擁有北大經濟學博士和人大法學博士學位,曾出版多本學術著作,得到業內好評。有人評價這位“雙料博士”是深耕細作的典型內行+專家。
“雙料博士”張育軍曾歷任深交所總經理和上交所總經理,成為證監系統史上第一位執掌過滬深兩大交易所帥印的官員。他曾執掌深交所8年時間,在任上推出中小板并籌建起創業板,隨后轉任上交所總經理。對證券業的各個業務條線,張育軍都很熟悉。
有人如此評價,“中國真正把證券監管搞懂弄透的人中,張育軍算一個。”或許正是令人認可的專業能力,才讓他像位職業經理人,開了中國“一人跨兩所”之先河。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張育軍遭調查的前一天,中信證券發布公告稱,公司總經理程博明、經紀業務發展與管理委員會運營管理部負責人于新利和信息技術中心汪錦嶺等人,因涉嫌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被公安機關依法要求接受調查。
在金融投資圈的幾大派系里,張育軍與程博明同屬一大派系。兩人均來自五道口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且兩人均師從第一任證監會主席劉鴻儒。
在投資界,五道口派系聲名遠揚,無人不知,畢業生幾乎遍及投資界。如今,這一曾經被引以為傲的派系由于兩位重量級人物相繼遭到調查而蒙羞。也正因為這層關系,市場分析認為,此次張育軍遭調查不排除是受到程博明的牽連。
“救市”劍指兩融配資
在本輪救市期間,張育軍露面非常頻繁,這與他分管的部門有關系。現年 52歲的張育軍,于2012年9月擔任證監會主席助理,負責分管包括機構部、基金部在內的“大機構”,主管證券、基金、期貨等機構。不過,2014年4月機構部與基金部合并為證券基金機構監管部(下稱“機構部”)。
張育軍負責的“機構部”是業務創新最多的領域,其中就包括融資融券、配資。在兩融業務最興盛的時候,余額曾高達2.7萬億元。此外,還有約1.4萬億元的配資,巨量的高杠桿資金,在當時推動了股市的暴漲。
作為證監會主席助理,張育軍曾不斷督促券商關注創新業務,推動基金業務創新,多次召集券商高管學習互聯網企業。張育軍被外界冠以“創新型官員”稱號。
此后在A股巨幅震蕩的救市行動中,張育軍頻頻露面,被稱為“救市隊長”。據業內人士表示,張育軍集合券商、基金、期貨等機構召開座談會,多次提示風險,并強調兩融風險以及嚴禁券商開展場外配資、傘形信托等業務。
2015年4月16日,中國證券業協會召開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情況通報會。張育軍出席會議,并對證券公司開展融資融券業務提出了七項要求,提出不得以任何形式參與場外股票配資、傘形信托等活動,不得為場外股票配資、傘形信托提供數據端口等服務或便利。
5月22日,張育軍在調研證券公司時再次要求機構警惕兩融風險。配資業務也成為張育軍注意的對象。6月12日和13日,證監會連續兩日發聲,禁止券商為場外配資活動提供便利。6月15日一開盤,滬指便大幅低開,開啟了本輪暴跌行情的序幕。因此,滬指也從5178點高位的“急剎車”,引發了一連串的資金恐慌性出逃,股指雪崩式墜崖。
面對如此“意外”的局面,7月8日,張育軍召集多家券商負責人開會,對維護市場穩定提出五點意見。此后,從第三方信息接入、反思程序化交易、清理兩融業務等7個方面提出了反思意見。
據媒體披露,上海某家大型券商由于救市不力,在一次會上被張育軍當眾點名批評。“總要有人為市場大跌負責”,一位證監系統人員對此表示。
證監系統反腐風暴
張育軍被查,不啻為中國證券業的一個重磅消息。作為證監會主席助理,他曾擔任上交所、深交所的總經理,并參與近期中國股市救市行動,這個節骨眼上被查,不免讓人浮想聯翩。盡管被調查的具體原因尚未得知,但不少人都將他與證券機構被查、股市不正常波動聯系在了一起。
事實上,刮向證監會的反腐風暴,早在2個多月前就開始了。6月20日,證監會發布消息稱,經查,證監會發行監管部處長李志玲配偶違規買賣股票,根據相關規定,決定對其作出行政開除處分;同時,因涉嫌職務犯罪,李志玲已被移送司法機關。
8月7日,證監會紀委發布消息,經查,中國證監會投資者保護局原局長李量違反廉潔自律規定,收受禮金;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牟取利益,收受賄賂。隨后,李量被雙開,其涉嫌犯罪問題已移送司法機關處理。
8月30日,證監會工作人員劉書帆因涉嫌內幕交易、受賄等犯罪,被依法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不到3個月,證監會就有數人落馬,不得不讓人感嘆“有權太任性”。值得注意的是,這里面有兩人內鬼的罪名已經坐實。他們利用職務之便,通過內幕交易獲得巨額回報,其行為簡直是“搶股民的錢”。也難怪,張育軍落馬之后,就被網友形容為“證監會的大老虎”,拍手稱快。
與此同時,在證券機構中,反腐風暴也在勁吹。除了中信證券總經理程博明因涉嫌內幕交易、泄露內幕信息被公安機關依法要求接受調查外,算上8月底被查的公司董事總經理徐剛等8人,中信證券的核心決策層已有半數成員被查。
這些潛藏于大證券機構的碩鼠,吞噬的不僅是萬千股民的財富,還有比黃金更珍貴的市場信心。在7月的“A股市場保衛戰”中,作為券商“國家隊”的中信證券充當著券商救市的主力軍,曾經拿出巨額資金護盤。中信證券高管被查,不僅證實了此前“惡意做空”的傳言,更揭開了這些深藏于證券機構中的“碩鼠”的面紗。
與中信證券里的這些“老鼠”同期被立案調查的,還有一些券商。8月底,海通、廣發、華泰以及方正證券4家券商因涉嫌未按規定審查、了解客戶身份等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鄧舸9月11日表示,證監會擬對華泰證券、海通證券、廣發證券、方正證券、浙商期貨做出沒收違法所得及罰款等行政處罰。
中國人民大學反腐敗與廉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毛昭暉認為,金融領域主要有三大塊、證券、保險、銀行。從腐敗的嚴重程度來講,最嚴重的是證券業,因為證券業腐敗所產生的收益遠遠要大于保險業和銀行業。所以在金融領域,如果要循序漸進打擊腐敗的話,證券業的腐敗應該作為首先打擊的重點。
堵紀檢系統漏洞
張育軍會否是一個標志性的開始?畢竟,在迭起的反腐風暴中,金融系統一直沒有太大的“動靜”。
其實今年春節之前,中紀委就已提出,今年完成對中管國有重要骨干企業和金融企業巡視全覆蓋,要“猛擊一掌”。還有報道稱,中紀委組建了一個重點針對金融的反腐部門。而王岐山本人也有豐富的金融從業經歷。
而這一次,從“國家隊”查到“監管方”,至少可以認為金融領域的反腐已經開始進入深水區。其間利益糾葛波詭云譎,更多的還是藏在水下的暗礁。
金融腐敗一向被視為“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專業”領域。在新股上市前進駐,暴力拉升股價,在添加多重杠桿之后抽身退出,來錢速度極快又體量極大。因此,在業內人士看來,金融領域也是官商勾結的多發領域,“水很深”。
事實上,反腐風暴在證券金融領域持續深入,早有跡象。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莊德水曾對媒體表示,“中紀委一直想開展金融領域的反腐敗,同時卻又非常審慎。”
他認為,在經過兩年的黨政系統反腐后,反腐觀念已經深入人心,“2015年將進入金融反腐的密集期。”
從證券業目前的反腐動作來看,這一判斷相當準確,而且就在調查張育軍、雙開李量、開除李志玲前后,紀檢系統已使出多個手段,查缺補漏,著力鏟除內鬼、老鼠滋生的土壤。
問責一個,警醒一片。據中紀委網站7月5日披露,證監會紀委在一次座談會上強調,問責的重點是肩負主體責任的黨委書記,要求“行政許可、日常監管和稽查執法等重要業務事項,都要做到程序規范、經受得住檢查”。
不斷約談,劍指問題,把壓力層層傳導。據報道,證監會紀委2015年已集體約談18家派出機構黨委書記和紀委書記36人次,并排出明確時間表,計劃對系統所有單位和關鍵部門主要負責人進行約談,確保一個都不能少。
實行輪崗。近期,中國證監會黨委印發《干部輪崗交流實施辦法》,將輪崗交流的重點確定為各部門(單位)主要負責人、后備干部等關鍵崗位的干部,以此夯實證券期貨監管系統防止利益沖突、防控廉政風險的基礎。
鼓勵網絡舉報。今年7月,中國證監會紀委印發文件,對下一步證券期貨監管系統利用電子網絡系統進行廉政評議工作作部署。不僅將原來的網下紙質評議方式調整為網絡評議,還增加在線舉報功能。
不定期檢查。今年8月,證監會紀委要求各單位借鑒“云存儲”思路,探索工作底稿第三方獨立存管制度,定期不定期組織骨干力量對這些業務工作底稿進行檢查,通過“倒逼”方式,最大限度增加違紀違法行為被預防、被發現、被查處的“確定性”。
有專家表示,政府監管部門、操作機構、專家輿論,如果這其中的一些人,形成了一個利益捆綁體,形成了一個內部的尋租、交易的小團隊,那就不難解釋,為什么市場這么混亂,救市這么艱難。而從揪“內鬼”、抓“老鼠”,到堵漏洞,這些正本清源的舉措,將對證券市場帶來什么樣的利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