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 晨
在當時艱苦的戰爭環境下,根據地軍民以貨幣為武器展開英勇反擊,挫敗了敵人的經濟侵略……
抗幣也叫邊票、邊幣,是指在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根據地所發行的貨幣,它因幣面印有 “抗幣”二字而得名。日軍為破壞抗日根據地貨幣,大批偽造抗幣。晉察冀、晉冀魯豫、山東、華中等抗日根據地,針對日偽的假抗幣,采取了各種反擊措施,打擊了敵人的金融侵略,維護了金融秩序,保證了根據地的金融安全。
抗戰爆發后,日本侵略軍大舉進犯中國各地,其對華政策是軍事進攻與經濟掠奪同時進行,企圖 “以戰養戰”:日軍所到之處瘋狂燒殺搶掠,千方百計掠奪榨取物資,以補充侵略消耗,維持侵略戰爭,當時日軍在其占領區濫發軍用手票,強制流通,用以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物。他們還操縱漢奸偽政權在淪陷區設立銀行發行日偽幣,套取物資,實施經濟掠奪。1939年5月,日偽政權在上海設立偽華興商業銀行,發行偽華興券,在蘇、皖、滬淪陷區強迫推行,因遭群眾抵制,無法擴大發行,不久即失敗。1941年1月,汪精衛偽政府在南京設立偽中央儲備銀行,發行偽 “中儲券”,在蘇、浙、皖、滬淪陷區強迫流通,企圖建立偽幣本位制,禁止使用法幣,加緊打擊、破壞法幣制度,以偽中儲券收兌法幣,利用法幣套取外匯,并集中大量法幣到抗日根據地套取物資。
為粉碎敵人的經濟掠奪陰謀,擺脫法幣惡性通貨膨脹之害,保衛根據地人民的利益,各抗日根據地從實際情況出發,在金融貨幣領域內開展了貨幣斗爭,堅持獨立自主的貨幣政策,設立銀行、印鈔廠,在根據地內發行抗幣;堅決排斥日偽幣;對法幣采取既限制又利用的斗爭方式,不斷擴大抗幣的流通區域,占領市場貨幣陣地,使抗幣成為各抗日根據地的本位幣。
為了敵后抗日財政需要,大部分敵后根據地都開辦了自己的銀行或銀號,發行紙幣。
從1938年到1945年,各根據地的抗幣共57種、467個版,在各自根據地內定點發行和流通。
晉察冀根據地新創時,市場上流通的紙幣,從法幣、偽幣到土雜鈔票,有數百種之多。日寇奪得察哈爾省銀行后,下令禁止行使察鈔,于是察鈔大量涌入邊區。邊區政府貫徹獨占發行的政策,以十余萬元的邊幣收回察鈔,先后禁止河北省五元券 (即大紅袍)、保商銀行的鈔票、晉鈔在邊區境內流通,1940年2月宣布停止法幣流通,從而使晉察冀邊區銀行發行的貨幣獨占市場,成為唯一的本位幣。
隨著華中抗日根據地的發展,新四軍在根據地先后建立了江淮銀行、鹽阜銀行、淮海地方銀行及惠農銀行,并相應建立了江淮印鈔廠、鹽阜印鈔廠、淮海印鈔廠、惠農銀行印鈔廠等。定點發行了限在各根據地區使用的貨幣,如江淮幣、淮海幣、鹽阜幣、惠農幣等抗幣。
抗日根據地是在敵占區開辟的,最初法幣、抗幣、偽幣都在根據地市場流通。后來根據地鞏固后,嚴禁偽幣,限用法幣,逐步確立了抗幣的本位幣地位。
根據地對敵貨幣斗爭的主要目的是爭奪物資,保證根據地軍需民用。敵人對我根據地的物資封鎖和掠奪尤其厲害,敵我雙方的貨幣戰十分激烈。日偽為了掠奪根據地物資、尤其是糧食,破壞抗幣信用,便大批制造假抗幣,涌向后方抗日根據地。

晉察冀邊區銀行兌換券伍仟圓。

浙江慈溪縣抗幣。
在華北,晉察冀邊區、晉冀魯豫邊區和山東根據地內多次發現大量假鈔。在晉冀魯豫邊區,1941年6月,日偽大批印制假冀鈔,由漢奸與奸商投入根據地,以百元比三四十元價格,騙兌抗幣,冀南內邱縣一日內破獲假鈔案件數起。敵偽偽造抗幣,最初在根據地境外進行,后來發展到利用漢奸將印鈔機運到根據地周邊甚至境內來大量印發。1943年以后,日軍在根據地周圍遍設造假處,每年改造新版。同年春,山西派遣軍軍部直轄的特務機關東興公司,指令太原擷華石印館印制假冀鈔6000多萬元;5月又指令另一印刷廠印了600多萬元;當時冀南大名縣以南地區市場上流通的就有70%是假冀鈔。
日軍投降時,晉察魯豫邊區發現假冀鈔種類不下二三十種,印刷機關不下十幾處,如天津、石家莊、太原、安陽、徐州、集寧、新鄉、開封、濟南、邢臺、邯鄲、武安均有敵偽制造假鈔的機關。
日軍在山東根據地推行假幣的方法很有代表性。1943年,敵偽制造了大量假北海銀行券,由青島、煙臺、威海運到靠近根據地的據點內,利用漢奸偽裝成商人或我方工作人員向根據地拋出,或用這些假抗幣用來高價收購糧食和其他物資。
具體而言,敵偽推行假幣的方法有:利用奸商在根據地邊緣區高價收買糧食,在每千元中混入三四百元的假鈔;利用漢奸找關系,專在根據地內的糧食市、布市上行使,利用農民不認識假票,喜歡新票的心理,大力拋出,收購根據地的糧食、山貨、布匹、土特產、藥材等戰略物資;利用假鈔票到鄉村購買匯票,既可以大量推出假票,又因為不是在市場上買賣,不易被發覺;利用奸細偽裝成我方工作人員,冒充在市場上查禁假票,專門查禁真幣,推行假幣;敵偽在1943年大 “掃蕩”時,給抓去的勞工大批的假北海銀行幣,并詭稱 “皇軍不白使人”,以推出假票。日寇的這些罪惡行為,給我根據地帶來極大的經濟和物資損失。
為此,敵后抗日根據地政府開展了一系列的反假幣斗爭。

華中銀行拾圓。
為打擊假幣,開展反假斗爭,根據地政府主要進行了以下工作。
一是嚴厲打擊假幣犯罪活動。在抗日戰爭時期,根據地政權對假幣犯罪活動一直采取異常嚴厲的打擊政策,嚴懲制假、販假罪犯,一經查實,對主犯予以嚴刑制裁,一般處以死刑;對認罪態度好、罪行輕的從犯及無意持有和使用假幣的群眾,則以沒收假幣、寬大處理為主。根據地常組織人員進行查緝,特別是在糧市、布市、匯票市這些假幣集中的地區進行打假斗爭。政府還將反假斗爭以法律的形式公布于眾,動員群眾進行反假斗爭,陜甘寧邊區在防奸、除奸活動中破獲假鈔案20多起,其中多起是由群眾舉報并提供了線索。
二是及時通報新版真假貨幣信息。每版新抗幣發行和出現新的假幣,根據地政權都及時通過各種渠道向社會公布,以便群眾及早了解掌握真假鈔票的特征與區別,提高自覺抵制假幣的能力。各根據地普遍建立了 “假票識別所”,幫助群眾識別假幣。每發現一種新假票,根據地政府就指出其特征,印發通知,發到各機關,以便查緝。如在晉察冀,1940年3月晉察冀邊區銀行發布了 《為嚴防假法本幣流行》的通令,同時附發了 《真假法、本幣鑒別表及說明》,列舉了真假幣的鑒別方法,詳細指出了每種真假幣之間在紙張、花紋、圖案、字跡、號碼、冠字等方面的差異。
三是大力開展群眾性宣傳教育。利用群眾逢集、識字掃盲等場合進行廣泛宣傳。每到集日,銀行工作人員就將假票粘在布上,張掛起來,向人們進行宣傳,以提高人們的反假能力。各根據地配合各根據地的識字運動,將假幣的特征寫在各村的識字牌上,由教師教會學生,學生教會家長,普遍開展反假斗爭。各根據地還通過采取舉辦晚會、組織宣傳隊、化裝游擊區演講、張貼宣傳標語等方式來宣傳假假幣的危害。
抗日根據地除了采取上述被動的阻擊打假幣措施,還從加強抗幣的技術含量著手,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從印刷、制版、材料、發行等方面進行主動的防偽打假。
首先,印刷防偽打假。第一,使用多種顏色印刷鈔票。這不僅可以增加造假的難度,而且還易于識別真假。為此,各根據地銀行不斷改進印刷技術。抗幣大多采用雙色套印。如,1939年冀南銀行發行的前門箭樓圖伍角紙幣,正面為淡粉底綠色套印。第二,使用手工雕刻凹版印刷技術。手工雕刻凹版是雕匠用刻刀,在印刷滾筒的表面按照原稿圖文進行手工雕成的,印刷材料可用銅板或鋼版。手工雕刻的凹版線條清晰、紙幣層次感強,難以偽造;手工雕刻凹版印刷在制版時易實施秘訣防偽,雕刻凹坑的深淺決定了鈔票圖文的濃淡層次,造假者很難仿制出濃淡層次一樣 (即同樣深的墨坑)的鈔票。1944年,江淮銀行發行的毛澤東像貳拾圓紙幣就是采用此技術印成的,背面觸摸起來有明顯的凹凸感。
其次,制版防偽打假。為了加強抗幣的防偽打假功能,各根據地政府和銀行采用暗記、票面設計藝術化和專門印章與簽名等手段,進行防偽。第一,為了防偽鑒別,抗幣票面中常被添加了暗記。如1940年,西北銀行發行的紫色游船圖伍角紙幣,左側有樹、船只、河流、石頭圖景,水波紋中有 “西北”兩字。第二,根據地在設計抗幣時,使用了藝術家設計的具有較高藝術性的圖案和人像,在實現美感效果的同時,以達到抵制偽造的目的。新四軍著名木刻藝術家米納、呂風沙在設計淮南幣時,選用淮南地區細膩堅硬又不易變形的棗木作為版材,用喜聞樂見的鄉村風光 (1944年發行的綠色插秧圖拾圓紙幣)和戰斗場面 (1944年發行的紅色工農兵人物圖伍角紙幣)為圖案,創作了政治、藝術相結合的鈔票。還有一些抗幣運用了人像設計。有的用毛澤東頭像,如1944年江淮銀行發行的貳拾圓紙幣;有的用孫中山頭像,如1938年上黨銀行發行的伍圓紙幣。第三,抗幣大多采用在正面或反面加蓋政府或銀行領導職務的公章的做法進行防偽打假,這些文字大多為難以模仿的隸篆書體。如,1943年北海銀行發行的黑色山區圖壹百圓紙幣,正面有“總經理章”、“經理之章”。有些抗幣的鈔票直接簽署了銀行領導的名字。如,1944年陜甘寧邊區貿易公司發行的伍拾圓鈔票,均有陜甘寧貿易公司正副經理“葉季壯”、“范子文”的行書簽名。有些抗幣在正面加蓋銀行領導公章的同時,還在背面簽署了銀行領導的英文簽名。如,1941年陜甘寧邊區銀行發行你的壹角紙幣,背面票面中央有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 “P.K.Ling”、邊區銀行行長朱理治 “L.Z.Zhu”和后任行長黃亞光“Y.G.HUANG”的英文簽名。
再次,材料防偽打假。各根據地的彩票主要使用了紙質幣材。為了防止敵人假冒,在敵后環境中很難做到用精良的技術來防止假冒,因為敵偽有的是精良技術,假冒仍有可能,甚至還更容易一些。因此,各根據地也從材料入手,利用土紙印鈔票。土紙鈔票大概只能用半年,這本是缺點,但在防止假冒上,它又是優點。因為鈔票破舊后,老百姓就會自動兌換新的,所以半年之后,舊票子都會自動流回來,新票子又接著兌換出去,這樣,只要在準備印制新紙幣的時候,把油墨顏色 (雕版可變可不變)變換一下,到半年之后,市面上所流行的抗幣就會變成另外一種了。這就間接消耗并分散了日偽特務機關研究的時間和精力,因為敵偽假冒我抗幣,要花時間仿造土紙,又要花時間加蓋圖章和號碼,等到偷偷輸入根據地來,恐怕已經是半年多了,它在半年前當然不知道抗幣半年后的新票子用什么顏色及何種式樣的。所以,假幣一進入根據地,人民就知道是假的,因為舊抗幣已經回收了,新真抗幣則已是另外一種了。
最后,發行反偽打假。各抗日根據地被敵人分割包圍,相互交通不暢,因此,為了防止敵偽在根據地內使用假鈔,各根據地大多實行禁止相互流通使用貨幣,實行地名券制度,在抗幣上印有地名,定點發行,這樣便有掌握貨幣的發行數量和流向,進行及時的調節,從而進行防假反假工作。
在當時艱苦的戰爭環境下,各抗日根據地政府干部和銀行、印鈔廠職工,克服重重困難,想方設法,不斷采取各種得力的、實用性強的措施,進行防偽打假,保證了抗日根據地政府和銀行在反假幣斗爭中獲得主動權,創造了戰勝敵人的有利條件,并為抗幣的推廣和使用做出了貢獻。在這場曠日持久的金融戰中,根據地軍民以貨幣為武器展開英勇反擊,挫敗了敵人的經濟侵略,避免了根據地經濟更大的損失,為抗戰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