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鐳 王肖虎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骨科,河南 鄭州 450007)
Gamma釘、PFNA和DHS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比較
肖 鐳 王肖虎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骨科,河南 鄭州 450007)
目的 探討Gamma釘、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和動力髖螺釘(DHS)三種方法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 選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該院接受治療的120例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三組,各40例,Gamma釘組患者采用Gamma釘治療、PFNA組患者采用PFNA治療、DHS組患者采用DHS治療。觀察并比較三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臨床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結果 PFNA組患者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顯著小于Gamma釘組和DHS組(P<0.05);PFNA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Gamma釘組和DHS組(P<0.05);三組患者治療后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PFNA組平均骨折愈合時間小于Gamma釘組和DHS組(P<0.05)。結論 PFNA法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時間短、創傷小、并發癥發生率低、骨折愈合時間快,臨床總體療效顯著優于Gamma釘和DHS,是治療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較合理的方法。
Gamma釘;PFNA;DHS;骨質疏松;股骨粗隆間;骨折
股骨粗隆間骨折是最常見的骨質疏松性骨折,最常見于老年人〔1〕。手術治療能縮短患者的臥床時間,降低承受并發癥的痛苦,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的改善〔2〕。本研究主要探討Gamma釘、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PFNA)、動力髖螺釘(DHS)三種方法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20例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均經X線或骨密度檢查發現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三組,各40例,Gamma釘組患者采用Gamma釘治療、PFNA組患者采用PFNA治療、DHS組患者采用DHS法治療。其中Gamma釘組男19例,女21例;年齡63~78〔平均(72.87±5.67)〕歲。PFNA組男18例,女22例;年齡65~80〔平均(73.27±5.54)〕歲。DHS組男20例,女20例;年齡63~80〔平均(72.93±5.78)〕歲。骨折類型(Evan.s分型)的情況如表1所示。三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類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學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常規檢查和內科治療,待達到最佳手術時機后進行手術。患者采取仰臥位的體位于骨科手術床上,采取常規腰硬聯合麻醉的方式進行麻醉,經X線透視復位成功后進行手術。Gamma釘組患者采用Gamma釘治療,采用牽引床對患者進行牽引,當患者閉合復位良好后,手術醫師選取進針點,常用的進針點位置為大轉子頂點稍偏外側,通過進針點插入帶有連接器的主針,對于進針困難的患者需要進行擴髓;通過X線先透視發現復位核實后,通過導向器打入導針向股骨內,擰入拉力螺釘。PFNA組患者采用PFNA治療,采用牽引床對患者進行牽引,當患者閉合復位良好后,手術醫師選取大轉子頂點稍偏外側作為進針點,通過進針點插入帶有連接器的主針,主釘安裝好后,在股骨頸部安裝手術用的防旋刀片然后采用措施將防旋刀片進行鎖定,最后在骨折部位安裝遠離的遠端鎖釘,沖洗創口后逐層關閉切口。DHS組患者采用DHS法治療,選取髖關節的外側作為切入點做切口,使機體的大粗隆、股骨上端暴露在手術視野內,顯露股骨頸;將螺釘導針采用壓力方式打入,隨后將側方鋼板置于其中。所有患者在手術后均給予2~3 d的抗生素治療,術后1個月進行復查,待患者出現康復跡象時對患者進行負重訓練,促進骨折的愈合〔3〕。

表1 三組患者骨折類型比較(n,n=40)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三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療效以及骨折的愈合情況。骨折愈合標準〔4〕:(1)患者骨折處局部沒有壓痛感以及縱向叩擊痛;(2)骨折局部部位沒有不正常的活動;(3)患者X線檢查顯示骨折部位有連續性骨痂出現;(4)患者下肢不借助拐杖能連續三分鐘平地行走。療效判定標準〔5〕:90分及以上視為優,80~90分視為良好,70~79分視為尚可,70分以下視為較差。

2.1 三組患者術中情況比較 PFNA組手術時間〔(66.24±7.43)min〕及術中出血量〔(168.56±24.65)ml〕均顯著小于Gamma釘組〔(84.34±10.23)min,(205.53±25.43)ml〕和DHS組〔(103.45±16.26)min,(426.78±54.67)ml〕,Gamma釘組亦小于DHS組(P<0.05)。
2.2 三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PFNA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5.0%(2/40),低于Gamma釘組的15.0%(6/40)和DHS組的30.0%(12/40)(P<0.05)。見表2。
2.3 三組患者療效比較 三組患者治療后優良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 三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情況比較 三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時間分別為(13.42±1.32)w、(13.02±1.21)w、(14.32±2.71)w,PFNA組平均骨折愈合時間小于Gamma釘組和DHS組(P<0.05)。

表2 三組患者并發癥比較(n,n=40)

表3 三組患者療效比較(n,n=40)
老年人因機體器官功能和結構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逐漸減退,易發生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該骨折對老年人的傷害遠大于其他部位的骨折,其致死率和致殘率較高〔6〕。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均是治療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主要方法,大量的報道表明,滿足手術條件的患者采用手術治療能確定較理想的療效〔5,7〕,因此早期手術療法被人們普遍選擇。有文獻報道,骨粗隆間骨折采用手術內固定有較好的療效,但老年患者多數伴有不同程度骨質疏松,因此采用手術內固定法固定不牢靠,易導致手術失敗〔8〕。
DHS是一種骨髓外的固定方法,其對骨折部位及機體的創傷較大,其固定時力臂和應力均較大,易出現內側皮質壓縮、釘切割股骨頭、螺釘松動甚至鋼板斷裂等并發癥,且缺乏較好的抗選裝能力,可能導致髖內翻,應用于老年骨質疏松患者會使其出現肢體縮短的現象〔9〕。
Gamma釘是一種髓內固定的方法,與DHS相比其力臂較短,所承受的應力相應較小,定位系統發達,定位準確,手術時間短,對機體及骨折部位的創傷較小,可顯著降低其對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的損害,且固定較牢固,使患者早期能夠活動。但該手術方法對臨床醫師的操作方法要求較高。Gamma釘并發癥的發生與骨折端存在潛在旋轉性及剪切力有關,對骨質疏松患者表現更為突出,因此,Gamma釘易于發生遲發性股骨干骨折〔10〕。
PFNA是髓內固定的改良方法,其彌補了Gamma釘固定的缺點,使并發癥的發生率降低,使彈性固定成為可能,且能很好地防止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旋轉和塌陷,PFNA配有精確的定位裝置,操作更簡便,創傷小,出血少,手術時間短〔11,12〕,但由于其設計限制了主釘與加壓螺釘之間的滑動,會出現防旋螺釘切割、加壓螺釘退出等并發癥。PFNA的這些優勢更適用于老年骨質疏松患者的骨折。
本研究提示PFNA治療較Gamma釘和DHS治療具有手術時間短、創傷小的優勢。且PFNA治療較Gamma釘和DHS治療并發癥少,術后恢復快;研究還發現三組治療療效相當,提示三種治療方法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1 成 勇,畢佳琦,曲志偉,等.PEMF對廢用性骨質疏松大鼠骨形態及骨代謝作用的觀察〔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4;14(2):256-60.
2 劉 成,付納新,李 堅,等.解剖型鎖定鋼板治療老年重度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3;42(4):490-2.
3 謝偉勇,蒲志超,王延斌,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和第三代Gamma釘治療高齡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5):3628-30.
4 郭小微,李開南.股骨轉子間骨折Gamma釘內固定術后髖內翻的發生原因及預防〔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3;15(8):728-30.
5 董俊杰.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綜合治療進展〔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3;19(6):635-40.
6 張志宏,董恒綱,李澤芹.不同治療方法對老年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觀察〔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2;18(11):1032-5.
7 張應梅,劉燕媚,羅 敏.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治療高齡骨質疏松性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的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18):46-8.
8 李鋒生,葉冬平,梁偉國,等.X線透視導航下運用Gamma釘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18例〔J〕.廣東醫學,2012;33(4):474-6.
9 徐 暉,肖立軍,陳文貴,等.DHS與 PFNA 治療股骨頸骨折的對比研究〔J〕.廣西醫學,2013;35(7):897-9.
10 孫建皖,孔 榮,方濤元,等.伽瑪釘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體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4):380-1.
11 李慧武,孫月華,朱振安,等.Gamma釘固定治療367例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華創傷骨科雜志,2011;13(5):406-10.
12 徐耀增,耿德春,王現彬,等.防旋股骨近端髓內釘與第三代Gamma釘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的對比研究〔J〕.中華創傷雜志,2011;27(1):33-7.
〔2014-07-26修回〕
(編輯 袁左鳴/滕欣航)
肖 鐳(1979-),男,主治醫師,主要從事創傷關節方面的研究。
R683
A
1005-9202(2015)12-3347-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5.12.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