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 雪 □ 王彤鑒
東北林業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 哈爾濱 150040
目前,用于軍事偵察、反恐防暴、火場探測、有毒和易燃易爆場合搶險等危險作業的小型移動機器人,以其體積小、成本低、生存能力強、運動靈活等特點成為移動機器人領域的又一熱點[1]。由于復雜多變的環境,要求機器人在復雜的地形中可以越過障礙物。所以,開發一種擁有越障功能的小型移動機器人具有重要的意義。
移動機器人是一種智能化程度較高的機械,它集傳感技術、人工智能技術、通信技術、圖像識別技術、精密及系統集成技術等多種前沿科學技術于一體,代表了智能機械裝備的最高水平。移動機器人主要用于探索一些危險和未知的環境地域,特別是在復雜的道路地形下移動機器人適應性較強,不僅可以在平坦的路面上行駛,而且能在崎嶇的地形領域中穿越[2]。由于整體尺寸偏小,外形設計的自由度較大,隱形能力強且效果好,在現場搜索和救援、行星探索、軍事偵察以及科研等領域具有很高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可以在戰爭時期參與軍事活動,亦可以在和平時期參與經濟建設,備受各個國家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3]。
本文設計了一種差動式移動機器人,該機器人主要由行走機構、機械手臂、末端執行器和視覺系統等組成。行走機構采用輪履復合結構,保證了機器人工作時的穩定性;末端執行器采用氣動氣缸連桿夾取裝置。
機器人設計中機械機構決定了其運動的靈活性和控制的復雜程度,機器人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應使其結構簡單、緊湊、輕巧。本文采用三維實體造型技術、虛擬樣機技術等進行機器人的結構設計,為日后物理樣機的設計和制造提供參數依據。
差動式移動機器人的總體結構如圖1所示,該機器人的末端執行器采用氣動氣缸連桿夾取裝置;行走機構采用輪子-履帶復合結構;4個擺臂可使機器人運動平穩;機械臂部分共有4個關節,即腰關節、腕關節2個旋轉關節及大臂、小臂2個俯仰關節。車體部分配有相應的控制系統和驅動單元。
機器人在工作狀態下先由其視覺系統確定被抓取物體的位置,然后根據定位算法給出物體的三維空間坐標,并將數據傳輸給控制系統,計算出到達目標物的車體移動路徑和機械臂各關節要轉動的幅度,再由末端執行器夾取目標物體,最終完成任務。

▲圖1 差動式移動機器人

▲圖2 機器人運動示意圖

▲圖3 輪履結構示意圖
行走機構是移動機器人運動的基礎[4],履帶式行走機構與輪式移動機構相比,其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大,可以減少對地面的碾壓;附著能力強,對地面有較好的適應性,安裝上各種執行器后,可在復雜的地形環境下作業,而輪履復合式結構則兼顧了前兩者的優點。本文所述機器人采用輪履復合式移動機構,具有直線行走、左右轉彎、跨越溝槽障礙、時刻保持工作平臺穩定等優點。圖2為典型工況下機器人運動示意圖:普通路況時,機器人履帶擺臂上擺、四輪著地,見圖2(a);當工作環境有斜坡時,由于4個擺臂相對獨立并且有各自的驅動力作用,機器人可以做出適應斜坡的姿態,見圖2(b)、圖 2(c);遇到溝渠時,機器人運動到溝渠前前擺臂下擺即可通過,見圖2(d)。

表1 所需夾持物體的主要特性

表2 末端執行器的主要參數

▲圖4 末端執行器結構圖
機器人的行走機構采用內外軸結構形式,使車輪旋轉的同時擺臂也可以擺動。車體兩后輪為主動輪,采用差速驅動,驅動力由兩個電動機提供,經過減速機構將動力傳給驅動軸。此外,擺臂的自由擺動和同軸轉動也采用電動機、減速器和齒輪副等構成傳動鏈傳遞動力。車體的輪履復合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
末端執行器是機器人直接作用于作業對象的部分[5]。對象的物理特性是影響末端執行器設計的重要因素,表1中分類列舉了與機器人設計有關的主要特性,末端執行器的主要參數見表2。
杠桿式夾持器(如圖4所示)具有摩擦力小、活動靈活、結構簡單、成本低的特點,又能在不增加氣缸面積的情況下,大大提高夾持力,減輕了手臂的負荷,滿足執行系統的要求。此外,氣動傳動系統氣源獲取簡單,系統的組裝、維修以及元件的更換比較方便,以氣動系統為動力源,可以使機器人動作速度快、響應性好且工作介質無污染。氣壓傳動工作壓力較低,并且一般壓縮空氣可存貯在儲氣罐中,即使發生突然斷電也不會導致任務執行突然中斷。
為了進行結構上的干涉檢查以及運動學特性研究,采用SolidWorks軟件對機器人進行了三維建模[6](如圖 5、圖 6所示)。

▲圖5 車體及機械臂

▲圖6 末端執行器

▲圖7 末端執行器分析模型

▲圖8 在ADAMS中添加約束與力

▲圖9 指尖X方向的運動特性曲線

▲圖1 0 指尖Y方向的運動特性曲線
為避免在導入ADAMS后產生過多的約束,使系統在仿真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問題,因此在導入前,將無關部分零部件去掉,再將其它零部件進行簡化,降低模型的復雜程度。
將SolidWorks的模型另存為Parasolid格式的文件,其擴展名為*.X_T,該類型文件可進行布爾運算,可直接獲得構件質量信息,可捕捉模型的幾何特征(如圖7所示)。
在ADAMS中添加約束(如圖8所示),末端執行器、指夾與指尖間均添加相關約束和關節類型。
設置仿真時間和仿真步長等信息,測量末端執行器指尖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的運動特征曲線,輸出仿真結果如圖9、圖10所示。
通過對末端執行器的運動學仿真分析,使機械手的整個運動過程直觀明了,為機械手的軌跡規劃及其控制奠定了基礎,并且可以指導最優路徑選擇及誤差補償控制等方面。
本文提出了差動式移動機器人的總體結構方案,對其各部分結構及動作原理作了介紹,建立了差動式移動機器人的三維模型,并對其進行了運動學仿真分析,結果表明,總體結構合理,驗證了設計的合理性。為差動式移動機器人的進一步研究和優化設計奠定了基礎。
[1] 蔡自興.機器人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 王朝陽,胡淼,湯永紅.輪履復合式移動機器人設計及越障功能分析[J].機械傳動,2010,34(4):38-41.
[3] 劉靜,趙曉光,譚民.腿式機器人的研究綜述[J].機器人,2006,28(1):82-88.
[4] 方建軍.移動式機器人研究現狀與進展 [J].農業工程學報,2004,20(2):275-276.
[5] 日本機器人協會.機器人技術手冊[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6] 鄒湘軍,李靜,孫權,等.機械手虛擬設計與仿真系統的研究[J].系統仿真學報,2010,22(11) :274-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