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興啟



摘要:“加強和完善生物學實驗教學”是課標的重要要求。這是因為生物科學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自然科學門類,實驗對生物科學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物科學探知世界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然而,在實驗的推行中、在實驗課的開設上,即使在城市的許多學校,依然有不小的難度。要克服這個矛盾,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所謂,“非凡不可言傳,唯有親歷,方能領悟。”
關鍵詞:生物學 實驗教學 實驗報告
一、校舍投入不足,班級眾多,實驗課周期長
我們學校算是濟南市的名校,每個年級都有14個平行教學班,而受環境制約,初一初二級部僅開設兩個實驗室,不能完全適應生物教學的需要,一節生物實驗課,有的要拖拉一個星期。這一點上,甚至不如一些薄弱學校,我支教的黨家中學是一所城鄉結合部中學,每一級有10個教學班,同樣是兩個實驗室,就比較好安排。而我校,往往沒有三四天不能上完一輪實驗課,可生物課每周三課時,這種安排必然會打亂教學進度,很多老師只好調整上課順序,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實驗的神秘感和探究效度——使探究實驗變成了驗證實驗,效果自然有所下降。結果是學生在期盼中望穿秋水,教師在等待中身心疲憊。等到最后走進實驗室,已經是沒有了學習熱情。對待這一問題,特別需要教師表現沉穩和嚴肅,不在孩子面前表露出自己急躁情緒,要讓他們知道,學校已經做了最大努力。
二、實際解決措施
提前幾周謀劃,通過集體備課做好準備,明確每個實驗是否能做、能做的何時安排,如何安排,課前做還是課后做或是上課做,器材如何準備,過程和結果如何呈現等等;不能做的是否可以用別的實驗替代等,做到未雨綢繆。排不開的必做實驗,則將實驗延伸到課堂之外,上課時僅展示和分析結果。比如,我去年新接初二班之后,開學伊始就提前布置了家庭作業:培養萌發的種子。并做好觀察記錄,因為距上課還有很長時間,特囑要注意觀察記錄,并及時拍照,最終以ppt或word文本方式呈現,以利于上課時個人講解使用。一方面是為即將到來的種子結構和昆蟲發育做準備,另一方面也想借此探知新接班的實驗能力和水平。因為沒有學這部分知識,我連預習也不做提醒,因此,也沒有詳細安排如何觀察,如何記錄,目的只是想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留下經過思考琢磨的直觀經驗,在將來的課堂上就會有醍醐灌頂的感覺,有利于對新接觸概念的理解。
正因為沒有知識儲備,有一部分同學做得比較簡單,如下:
但可喜的是大部分同學都在積極參與,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優點和可取之處,比如上面所說的那位,就對種子的“芽”長度進行了量化,這點教師需要表揚和強化。
列舉幾名做得較好的同學的實驗報告:可以看到,孩子們可能記錄不夠準確,其中第二位同學還有作假——第三次觀察中遮擋照片日期,但這正好為教師上課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教育提供了素材(筆者已經把遮擋做得半透明,來加強教學效果)但孩子們的興奮溢于言表,第二位同學甚至在第四次觀察時呼喚:“同志們快看,6個綠豆很快就露頭了,紅豆破裂當中……”作為老師,我真的被孩子們的天真和熱情打動了,而且,兩位同學還都非常細心地對實驗對象做了特寫拍攝,由于我沒有特意規定觀察什么,孩子們的觀察范圍,遠超出了“觀察種子萌發”的范圍,有的同學分析的結論是:“通過此次實驗,我發現了種子的萌芽需要充足的空氣、水分和適宜的溫度。仔細地觀察,我還看到發芽后的植物上有一些細細的、白白的根毛,其實他們能提高吸水率。”
他們雖然沒進實驗室,但獲得了同樣的、甚至更多的生物學知識。這在我們學習種子的結構、萌發條件及過程、種子的發育,甚至根的結構都提供了直觀的第一手資料,有效地克服了上實驗課場地的限制,學生動起來了,教師教學也輕松了。
有些實驗,在我們初中階段沒條件做,但是對于學生理解有關核心概念又很有幫助,則利用動畫或視頻進行演示
當然為了提高探究性和實用性,許多動畫都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改進。比如,為了說明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這一重要概念,我制作了多利羊動畫:
為了進一步深化這一概念,我將傘藻實驗加以創新,在“傘藻的嫁接實驗.swf”的基礎上創制了“傘藻的核移植實驗.swf”和“去核與不去核對比實驗.swf”。這樣就凸顯了重要概念的構建過程,全方位確定了細胞核的遺傳控制作用。具體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