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君
經濟因素滲透著群眾生活的各個角落,人們越來越關注經濟新聞,離不開經濟新聞。經濟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經濟新聞包含對經濟生活產生深遠影響的各類新聞報道;狹義的經濟新聞專指財經新聞。晚報所報道的經濟新聞以廣義的概念為主,以狹義的概念為輔,因為其所面對的讀者大多是普通百姓,百姓所要求的不是高精尖的“陽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看得懂用得著的日常經濟新聞。那么,如何使晚報的經濟新聞更好看呢?
一、晚報經濟新聞,用“專家”樹立權威性
經濟新聞區別于社會或政治新聞的特征,就在于它的技術性以及連帶的政治相關性。因此,在經濟報道中,“解讀”技巧十分重要。如何使晚報經濟新聞變得簡單易懂并且令人信服,就要看記者是否具備自覺的權威意識。
我們所說的權威意識,就是使記者手中掌握的經濟新聞是重要的。記者自身非權威,非專業,同樣只是新聞的關注者。而新聞的解讀者乃至報道中涉及的具有重要價值的人物,才是權威性得以樹立的關鍵所在。如果缺乏權威性的解讀者,經濟新聞的復雜性以及政治連帶意義都將難以全面準確地呈現。
比如晚報歷次對企業退休人員漲工資的報道,均采訪人社局的相關負責人,對政策進行全面解讀,服務讀者;對利率的調整變化、利率市場的放開,均采訪市內各大銀行權威人士,對利率變化進行政策性解讀,“掰開揉碎”,并通過房貸、存款等具體事例,用“算賬”的方式來告訴讀者,這種利率變化給百姓帶來什么好處,對轉存等帶來哪些弊端。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記者自身也要努力學習經濟學理論知識,加強政策性理論修養。記者只有自身素質提高,了解基本的經濟理論,了解真實的經濟現實,才能讓自己做的經濟報道與客觀規律和客觀現實相符,才能不被“數字”牽著鼻子走,才不會“人云亦云”。
不光在經濟新聞層面,同樣適用于任何新聞的采寫,記者必須時刻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注意知識的自我更新,自我學習。采寫晚報經濟新聞的記者,必須認真鉆研現代市場經濟的相關知識,必須關注時政經濟資訊,必須了解國家經濟政策,使市場經濟的基本精神可以在自己的寫作中不自覺地流露出來,報道才具有可信度,報紙才具有可信度。
二、做好經濟新聞,一定要有貼近性
晚報經濟新聞采寫要注重可讀性、社會性、貼近性、實用性,也就是要重視報道內容的群眾性。站在讀者的角度,以群眾的眼光去“掃描”社會經濟現象,就會發現,改革每前進一步都與群眾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群眾空前地關注經濟問題,并以極大的熱情參與其中。晚報關注的經濟新聞內容可謂“海闊天空”,大到住房、物價、社會保險等等,小到柴米油鹽。
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更貼近讀者的生活,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也更可能對讀者的生產生活產生影響。記者要時刻從影響讀者生活的角度出發,站在讀者的角度考慮問題,才能真正貼近生活,而不是做哪個企事業單位、哪個人的“宣傳部長”。
記者要從經濟現象中突出人的活動。記者只有處處想著讀者,心里裝著讀者,站在讀者的角度考慮問題,才能使文章通俗易懂又有實用性。晚報的經濟新聞強調的是可讀性和貼近性,報道要“小切口”,這就要求記者在采寫過程中既要有“事”,又要有“思”。比如《阜新晚報》刊發我采寫的“你能找我2分錢嗎?”在我們身邊的很多超市都會有3.98元、4.98元等類似的價格標注,消費者也會認為3.98元、4.98元真的就會比4元、5元便宜。那么,事實真的如此嗎?記者通過采訪調查10余家超市的電子秤稱重和結算情況后了解到,事實并非如此。商家不能找消費者2分錢,也沒便宜消費者那2分錢。2分錢于商家,是一種視覺營銷。隨后,記者采訪律師和消協工作人員,從法律法規層面告訴讀者,該如何為這2分錢維權。記者又將新聞延伸,2分錢,是否還在流通呢,又流向哪里了呢,誰在使用分幣?記者采訪銀行工作人員了解到,分幣在流通,但因為使用率低,銀行利率遇到分幣,銀行也會“四舍五入”。記者又采訪古玩市場,在這里,分幣的身價可謂“一路飄紅”。記者通過2分錢的采訪,從讀者身邊小事寫起,將新聞視角無限延展,呈現給讀者一份所有關于2分錢的信息。這篇稿件通篇2800字,獲得了遼寧省好新聞二等獎。
經濟報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即使是重大的經濟題材也不例外。這就需要經濟學新聞報道的記者用平視的目光,去了解讀者的生存狀況、真實想法、愿望和要求,努力拉近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用體驗的方式去感受讀者的酸甜苦辣,使經濟新聞富有人情味,體現出“主流媒體”的貼近性。
三、做好經濟新聞,一定要注意可讀性
媒體新聞報道的可讀性,通俗地講,就是文章所具有的吸引讀者閱讀的魅力,晚報新聞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可讀性強。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新聞本身具有可讀性,另一個是在寫法上、表現形式上。因此,晚報要想使自己的經濟新聞也能吸引讀者,一定要使其具有可讀性,用最百姓的語言、最百姓的表達方式,來詮釋菜市場的點滴變化。如“菜價終于磕破了‘2的頭”“吃一頓火鍋得多花20多元啦”“蛋價骨碌下來了”“雷雨天澆蔫巴了哪些生意”等等,語言最通俗,但說的都是讀者最關心的事。
再比如我采寫的《產業廢物綜合利用——綠色效應被放大》。阜新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城市,因煤炭資源衰竭而轉型,是全國首個經濟轉型試點市。在生產煤的過程中產生的產業廢物給生態帶來了巨大的破壞,怎樣破解這一命題,成為阜新需要攻下的又一道難關。
我前后十余次深入阜新百里礦區和多家產業廢物利用生產企業采訪,調查產業廢物帶來的生態壓力,以及產業廢物綜合利用為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及環境效益。回來后,我用“鏡頭”和“畫面”、“被采訪者說”故事、談感受的形式,將阜新大量矸石山占壓土地和污染環境的顯示“表現”出來,講述阜新為解決這個問題所作出的使命性的努力。語言通俗精巧,數字拆解得當,現場感強烈,背景交待充分,使國家大命題讓每位阜新人都有“切身感受”,“啊,原來是這樣”,“哦,可不是”,“嗯,真的變好了”。
經濟新聞往往因專業性強、數據量大,詞匯晦澀、冷僻,讓讀者有“高深莫測”之感,而“敬而遠之”。那么,如何才能讓讀者對經濟新聞產生閱讀興趣呢?
首先,記者絕不能把經濟新聞寫成經濟報告或者經濟論文,而要像寫社會新聞、民生新聞那樣,去講故事,借用故事來闡述原理和數字數據。故事化的表達最能吸引讀者,也能拉近與讀者的距離,也更易讓讀者接受與喜歡,要讓讀者覺得“真是這樣啊”,“啊,是這么回事,我們咋沒注意呢”。
其次,晚報經濟新聞報道的可讀性還在于用形象表達抽象,用特殊表現一般。相對于充滿著各種統計數字和專業術語的專業報,晚報要想在專業性方面與之爭鋒實在是不明智的,因此就需要獨辟蹊徑、揚長避短——從讀者的角度思考問題,提高經濟新聞的解釋能力,更好地發揮經濟新聞的解釋功能。經濟解釋已成現代經濟學的潮流,在解釋上下功夫,以避免濃厚的宣傳味、工作味。
(作者單位:阜新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