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榮飛
4月23日,又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可能是由于從事教育工作的緣故,日常交往中,常常有朋友向我咨詢:“要讓孩子喜歡學習,父母最該做些什么?”如果對方的孩子還在小學甚至幼兒園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進言:“陪讀,抽時間陪孩子讀書!如果孩子兩三歲,還不會閱讀,就給他朗讀,每天讀一兩個童話;如果孩子會認字了,就讓他看完后講給你聽,但你要和他認真討論······”道理很簡單,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一塊打好地基的土地,好起高樓。孩提時代,可塑性最強,最好塑造。古人云“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此之謂也!過了這段“最佳塑造期”,要扭轉就不容易了。
說這話時,我也知道,道理雖簡單,但被勸者聽了之后,能照著做的總是少數,十有八九,大家總強調忙,沒時間!記得有兩位朋友,一位是出版社的副總,一位是房地產開發商的老板,好幾年前幾乎一前一后向我問計。前一位副總,她是和書打交道的,知道書的魅力,聽了我的建議后就一直陪著孩子讀書,從小學到初中,基本都沒落下。最近碰到她,她說她的孩子不僅成績好,連性格、舉止也變得很沉穩。后一位老板,當時聽過就搖頭說難。至今,他還在和各方面都“任性”的孩子在“搏斗”。陪與不陪,時間一長,相差就那么遠!
陪讀,是孩子習慣養成中最細致的引導教育;陪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于物質給予、健康形成之外最細致的精神塑造,也是家長在孩子成長關鍵期付諸行動的最長情的告白。在家庭中是這樣,在學校里也不例外。我認識不少成功的班主任和語文教師,在他們為學生創設的教育環境中,讀書——讀好文章,讀好書籍,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有一位常年擔任班主任的語文老師,她自己多年來一直訂閱《讀者》《文史知識》《人民文學》《詩刊》等多種刊物,她不僅自己讀,而且帶著班上的孩子徜徉書海。她的做法說來也不復雜:一是入學時,對學生提出訂閱一兩種報刊的倡議;二是要求孩子們堅持自讀、互讀(互相推薦閱讀)、寫讀書筆記(從佳句摘抄到讀后感言,再到五六百字的讀書隨筆);三是設立讀書互動平臺,包括“課前三分鐘”好文好書推薦(按學號順序接力)、設立班級“好書角”(讓每個孩子定期將好書帶到班上,讓大家分享)、設立每月一次的“班級閱讀日”,開展佳作朗讀或讀書演講活動;四是運用激勵機制,使班上閱讀風氣升溫直至蔚然成風······她帶的孩子,個個知書達理,動靜皆宜,出口成章。從她的經驗做法里,我領悟到讀書所具有的“潤物細無聲”的神奇功能。
由此,我想到朱永新教授十多年前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而倡導并實施的“新教育實驗”。新教育實驗著眼于人的成長與發展,致力于引導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改變學生的生存狀態,改變學校的發展模式,“新教育”倡導“六大行動”,即“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培養卓越口才”“聆聽窗外聲音”“構筑理想課堂”“建立數碼社區”。其中,擺在最前面的就是“營造書香校園”,說白了,就是通過讀好書的良好環境陪伴學生成長。在2002—2006年期間,“新教育”曾經提出,參加實驗的小學生在六年內,要讀完一百多本課外書,聆聽六十場精彩報告,寫完六百余篇日記······到了初中、高中,再引導他們閱讀100本必要的文學經典包括哲學著作。在多年的實踐中,“新教育”還探究出“晨誦、午讀、暮省”這樣一種回歸傳統、貼近心靈、貼近生活的樸素的讀書、思想方式。“新教育”的這些舉措,在一些被應試教育的苦役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教師看來,未免有些不切實際,但事實證明,即使在貴州偏遠山區條件落后的實驗學校,這也已然成為了一種常態。這其中的奧秘,也是教師陪著學生一塊讀書。他們摸索出來的“閱讀—領悟—隨筆—交流—展示”模式,其實就是教師引領,師生共讀、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的“陪讀”“伴讀”模式。“新教育”的成功,也詮釋了陪讀的偉大力量!
當然,要在家庭和學校的教育教學生活中,把讀書的巨大精神效應落到實處,發揮到最大值,還有如下前提:一是教師自己首先要做一個愛書人、好讀者。二是教師要用一腔真情、自身示范去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三是抓學生讀書習慣的養成,要持之以恒,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相信只要家長和教師情到、心到,認真踐行悉心陪護孩子閱讀的神圣職責,孩子就會逐漸成長為一個“大寫的人”。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