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堂教學
價值追求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5A-
0007-01
當前的數學課堂仍然存在大量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效率,遏制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要從“有效教學”這個角度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審視和反思,探尋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策略,以改變教學中高耗低效的現狀,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內涵意義
有效教學,是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為出發點,以學生的最大受益產出為歸宿,以規律性的教學策略為過程,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強化教師的反思意識為目標的教學活動。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只注重“學生的知識、技能學習”,而更應關注“學生的發展”“課堂上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與狀態”及“學生精神世界的豐富與發展”。因此,最短的時間、最大的發展、最快樂的體驗是有效課堂教學的基本特征。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實施策略
(一)精彩導入,激活思維
新課的導入是課堂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精彩的導入既能創設一個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情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時又可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饒有興趣地投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去,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從而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如在教學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5的乘法口訣》時,筆者利用低年級學生喜歡猜謎語的特點,讓他們猜謎語:“十個丫丫,分成兩家;光會干活,不會說話。”學生很快猜出。筆者說:“我們的小手上也有許多數學問題,你們發現了嗎?”這時,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從一只手有幾個手指入手,讓學生填表:一只手有多少個手指?兩只手有多少個手指?三只呢?四只呢……并試著說出算式。當學生說出一部分后,筆者再讓全班學生一起動筆寫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這樣情境像磁鐵一般,吸引了學生注意力,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有效地學習,為后面編制5的乘法口訣奠定了基礎。
(二)充分預設,有效生成
構建有效課堂既要精心預設又要注重生成。教師首先要有生成意識,善于抓住和篩選有效的生成資源,反思教學行為,及時調整預設方案,促進學生深入探索,讓學生在“生成”中建構屬于自己的認知結構。
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在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后,筆者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想一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哪些條件有關?學生們情緒高漲,有的認為和底有關,有的認為與底邊的高有關,有的認為與斜邊有關。但一個學生說:“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相鄰的兩條邊的夾角有關。”盡管超出了原有的預設,但筆者沒有立即予以否定,而是及時調整方案,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驗證。這樣,巧妙選擇有價值的生成性資源,恰當引導,促使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內容掌握得更為牢固。
(三)動手操作,探究實踐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重視動手操作,誘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的協調活動。通過動手操作不僅能夠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直觀,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而且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識,促進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思考、用數學知識思維。
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分數的意義》時,筆者讓學生用手中的長方形紙來折一折、分一分、畫一畫等,讓他們在操作中自己去探索、發現,并借助圖形語言去體會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學會用分數描述生活中的事件。這樣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愉悅,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和信心,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有效練習,提高效率
課堂練習是一堂數學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進一步深入理解知識、掌握技能技巧、培養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深層次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要著眼于學生的發展,著眼于學生的知識的積累、素養的積淀,精心設計新穎有趣、多元化、個性化的練習,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如,學習了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下冊《年月日》的知識后,筆者讓學生制作一份2014年的年歷卡。(1)圈一圈,在年歷卡上分別圈出父母和自己的生日。(2)看一看,父母和自己出生的那個月各有多少天?(3)想一想,從出生到現在,你碰到過幾個閏年?分別是哪幾年?這樣有意識地將現實生活和數學學習聯系起來,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提高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有效性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基本價值追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教師應本著為學生發展服務,促進學生自身學習方式的改變和學力的提升為根本,將新課程理念具體化為現實的、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形態,并不斷加以完善和創新,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