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鳳黎
【關鍵詞】少數民族學生 創新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5A-
0008-02
我縣地處桂西北大石山區,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后。我校絕大部分學生均為少數民族,他們大都性格內向,不善交際。在課堂上他們比較膽小、害羞,不敢大膽及高聲回答教師的提問,更不敢對教師提出的問題表示質疑。除此之外,他們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對學習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也沒有合作學習的意識,長期處于缺少思維碰撞的環境中,慢慢地就沒有了創新的欲望和意識。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培養人格健全、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既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教育的要求。因此,分析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缺乏創新的原因,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對于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缺乏創新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環境因素
1?郾學生知識匱乏。由于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多來自于農民家庭,他們的父母親既沒有經濟條件給小孩提供閱讀材料,也沒有能力指導小孩閱讀。這就導致孩子們沒有相關的閱讀積累。再加上小學生愛玩,放學回家后不會主動復習白天在學校學到的知識,也不會歸納所學到的重點及難點知識。以上各種原因交互作用,導致小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受到影響。
2?郾課堂上提供的創新機會少。大多數學生的思維都被課本、教師或者優秀同學的思維所代替。再加上教師提出的問題比較簡單或者提出問題后卻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同時很少布置開放性和探究性的練習,這就導致在課堂上學生創新思維得到鍛煉的機會變得少之又少。
3?郾學校沒有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創造條件。豐富的課后實踐活動是創新能力發展的重要保證,然而,由于學校組織的課外興趣小組很少,因而學生課外提高創新能力的機會變得少之又少。在校園環境方面,學校沒有充分利用校園黑板報、校園廣播等宣傳功能,也沒有在校園里很好地懸掛名言警句營造創新氛圍,導致學生的創新意識沒能得到有效激發。
此外,學校不注意培養和提高教師的多媒體操作技能,很多教師因為沒有掌握多媒體操作技術或運用多媒體的技能不夠熟練,所以導致多媒體教學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學校對于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問題不夠重視,如同桌兩人一組、前后排的同學四人一組的小組合作學習比較多,而4—6人一組圍成圓圈等小組合作學習方式運用得偏少,這使得合作學習的形式不夠靈活,學生對待合作學習的態度往往是隨便應付。這說明學校和教師并沒有真正理解合作學習的精神實質,也就很難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4?郾社會上缺乏創新氛圍。由于我校地處偏遠山區,且社會上比較缺乏創新活動方面的組織和比賽,因而學生缺乏展示創新能力的平臺。同時,由于本地區對于創新成果的宣傳不多,教師、家長和學生都因為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氛圍,自然就不會重視創新意識的培養,更別說關注學生的創新能力了。
(二)心理環境因素
1?郾學生的注意力水平低下。小學生很難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這是因為小學生生性好動、好奇心強,容易被周圍發生的事情所吸引,他們的注意力一旦被分散就很難進行長時間的思維。而創新是一種高水平的思維活動,需要長時間的反復琢磨和探索。
2?郾學生受到權威思想的左右。學生在教師面前常常會拘束和畏懼,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或提出不同的看法。而對于教材,學生也是抱著權威心理不敢對教材內容提出質疑。部分學生因為對自己不夠自信,害怕在同學面前出洋相,從來不敢在班上說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在這樣的權威壓力下,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了抑制,談不上創新意識的萌芽,更談不上創新能力的發展。
3?郾教師沒有保護好學生的創新意識。有的教師擔心影響教學進度,不希望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不同的看法。有的教師平時未能對小學生的創新思維給予有效評價,尤其未能全面認識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因而未能對他們的創新問題及回答作出及時表揚。由于學生不能從教師的評價中獲得思維正確與否的判斷,下次就不敢提出自己的見解。
二、對策
(一)課堂上引導小學生提問并解決問題
善于提出新的問題是杰出人才的基本思維品質之一。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模仿課本的問題提出類似問題,然后自行拓展提出新問題并解決問題。比如,先讓同桌相互提問及回答;接著,向全班同學提出創新問題;然后,鼓勵學生向教師提出不同的意見;最后,引導學生提出不同的解題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學生能提出問題后,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問題進行釋疑,促進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隨著問題的提出,學生的思維處在問題的情景之中,就會在情感上對問題產生興趣;而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而高度集中注意力,進行長時間的創新思維,為創新能力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后實踐活動
豐富的課后實踐活動是發展創新能力的重要保證。學校、社會和家長對課后實踐活動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如學校可以每學期舉辦一次手抄報比賽、班級墻報比賽、演講比賽、書寫比賽、作文競賽、閱讀競賽、校運會以及社區服務等,并對優秀者給予獎勵,從而讓學生在活動中動手動腦,開啟創新思維。同時,學校應該和社會積極聯合,給學生提供課后實踐活動的平臺,如讓相關單位或部門向學生開放,讓學生參觀、調查等,使學生能在課后實踐活動中發展創新能力。
(三)保護好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師應該有保護學生創新潛能的意識,除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同一個問題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法之外,還要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善于從一道問題中提出一類的問題。不管是課堂上還是課后,教師要及時肯定學生的創新問題,對于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作出有效的評價;鼓勵學生不要受權威的影響,并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散思維,提出新問題。同時教師要放下身架,走下講臺,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一起展開熱烈的討論,積極地引導學生發展創新能力。
(四)改革有關的管理制度,提高學校圖書館、實驗室及校園網的利用率
學校要有開放實驗室的意識,不僅要鼓勵學生做一些探索性實驗,而且要提供讓學生動手做實驗的機會。學校應該開放校園網,滿足學生上網學習和查找資料、積累知識的需要。學校還要提高圖書館的利用率,最好保證每天能有10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向學生開放,使學生在需要查閱資料時能隨時滿足。學校每學期都應列出相關的閱讀書目,鼓勵和督促學生勤到圖書館借閱書刊,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這樣就能提高學校圖書館、實驗室及校園網的利用率,既不會造成學校資源的浪費,又能為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文從教育環境因素和心理環境因素分析了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發展創新能力困難的成因并提出了一些對策,希望能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學有所幫助,進而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