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彭 典
村支書楊健的“富民經”
文丨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彭 典
推不脫肩上的責任,卸不掉心里的情意,楊健轉讓了自己的企業,放棄了百萬年薪,回到家鄉擔任村官,用自己的商業智慧和滿腔熱情,帶領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數年前,遵義市紅花崗區深溪鎮龍江村是一個經濟薄弱村。如今,龍江村轉變為生態秀美、村強民富的富裕村。
“龍江村的發展離不開楊健。”村民這樣說。
楊健何許人也?他是龍江村黨支部書記。從優秀的企業家轉型為能干的村支書,他帶領村民,用三年時間讓龍江村“大變樣”。
2010年6月,楊健來了。那年,他已40歲。
在此之前,龍江村承載了他完整的少年記憶。高中畢業之后,他離開家鄉,闖蕩商海,在遵義市創辦了盛欣冶煉有限責任公司。隨著事業發展,除了每年春節、清明等重要節日,他很少返鄉。
2010年,公司黨支部書記屈勝華找到楊健——他們倆是龍江村的老鄉。
屈勝華說,龍江村現在的情況很糟糕,村領導班子渙散,生產搞不好,群眾意見極大,需要一個好的帶頭人。
“這個帶頭人就是你!”
楊健一聽,立刻把手一揮,干脆地回絕:“不成,不成,我對農村工作不熟悉,不能瞎指揮。”
當村官,楊健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公司發展得挺好,為啥要回家當村干部呢?干不好還得罪鄉親。
打那以后,屈勝華隔三差五就往楊健辦公室里跑,開口閉口就勸他回去當龍江村的帶頭人,一勸就是好幾個小時。
“那時候,我一看到屈勝華,扭頭就走。”楊健笑著說。
屈勝勸說的次數多了,楊健開始動搖了:“人到中年,對家鄉總是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小時候,我在村里上學,家鄉的路坑洼不平,吃水還得挑。現在回鄉一看,道路還是沒有修好,部分村民的飲水問題仍舊沒有得到解決。看到這些,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經過半年的考慮,楊健決定接下這副重擔。公司交給妹夫打理,自己的年收入少了上百萬元,他卻說:“付出是因為責任。”
走馬上任的楊健,剛回到村里便面臨一系列考驗:沒有通組硬化道路、沒有解決人畜飲水問題、沒有黨群活動陣地、幾乎沒有集體經濟收入。
“窮不會生根,富不是天生。要想富,就要戰天斗地!”上任后,楊健立刻下村入戶了解村情,帶領村支“兩委”成員尋找發展的思路和方向。
“到了我這個年齡,還為賺錢而工作,已經沒有多少意義。我想為家鄉人做點實事。歸鄉,回報恩重如山的鄉親們。”楊健說。

熟悉楊健的人都知道,他有敢于碰硬的魄力,有善于謀劃大局的睿智,還有敏銳的商業頭腦,是龍江村的致富帶頭人。圖為楊健(右)帶領村民修建通村公路。(受訪者供圖)
“三年的時間我要讓龍江村發展起來,讓村民過上好日子。三年之后兌現不了承諾,我辭職。”村民代表大會上,楊健立下軍令狀。
村民楊高倫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笑著說:“當時我們都覺得企業家當村干部,不靠譜。他懂農村工作嗎?但是聽了他對龍江村未來發展的規劃后,我們覺得他靠譜。”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開完村民代表大會,楊健就拉上老支部書記代運發一起調研。
兩人挨家挨戶地了解情況。剛開始,村民欲言又止,不肯相信楊健。
一旁的代運發忍不住發話:“不相信他,你們總該相信我啊!有什么直說,不怕。”村民們這才打消顧慮,把自家遇到的困難一股腦地說了出來。
經過兩個月的調研,楊健的筆記本記滿了村民們的各種訴求。他終于明白為什么村民們不相信他,也不信任村支“兩委”——因為以前村里一有事村民就得花錢。
楊健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調整干部班子,讓黨員干部發揮帶頭作用。
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村黨委組建了7個村組黨支部和1個蛋雞養殖協會黨支部,成立了9支黨員志愿者隊伍,每一名黨員負責聯系服務一戶家庭。
這種“責任到人、服務到戶”的工作方式,開辟了龍江村黨建工作新風貌,也點燃了村民干事創業的激情。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讓龍江村富起來?
“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改居住。”在楊健的主導下,龍江村黨委向當地政府申報了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修建石灰窯至龍江橋的通村公路。項目獲批后,村黨委組織全村黨員干部和群眾投工投勞,僅用2個月時間就完成了11公里硬化公路修建工程。
可是,修路期間,楊健受了很大的委屈。有些村民認為他是在為自己撈錢,常在背后說“風涼話”。
“做事做不走,我走還不成!”性格耿直的楊健當即給當時深溪鎮的鎮長肖大強遞交辭職報告。“我第二天就飛到重慶,想放松一下自己。”楊健說:“當時自己的黨性覺悟太低,說走就走。”
到達重慶沒多久,楊健就接到了肖大強的電話。原來,楊健走后,龍江村的30名村組干部找到了肖大強,說什么也不讓楊健辭職。“楊書記不回來,我們村里面的工作沒法開展。”
推不脫肩上的責任,卸不掉心里的情意,楊健還是回來了。此后,無論受到多大的委屈,他再也沒提過“離開”。
發展村里的集體經濟是楊健上任之后的“第二把火”。
憑著自己敏銳的商業嗅覺,楊健很快發現了商機。杭瑞高速過境龍江村,他便把全村分散的勞動力組織起來,摸排具有施工經驗的土木泥瓦工匠,并通過村民代表大會公開推薦產生一支由20人組成的建筑工程隊,主要負責承包轄區內項目的物資運輸、土石方開挖等工程,當年就創造集體收益82萬元。
龍江村地處遵義市紅花崗經濟開發區規劃范圍,不斷有企業進駐、項目落地。2013年,在楊健的帶領下,村委采取“資金+土地”入股方式,與遵義德賽水泥廠合作開辦“遵義建安混凝土有限公司”,聯合開辦檬角山攪拌場,每年為村集體創收逾百萬元。
“要做大村集體經濟,就必須整合資源、多元發展。”在商海中打拼多年,楊健的眼光看得很遠。他堅持以農業產業化為導向,立足蛋雞養殖、村辦企業、蔬菜基地等農產品及資源優勢。龍江村建起了無公害千畝蔬菜基地,成立了農生果蔬專業合作社,還建起了頗具規模的蛋雞養殖基地。
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楊健的帶領下,龍江村正在發生改變。
村民楊高倫說:“楊書記剛到村里的時候,大家都戴著‘有色眼鏡’看他——放著好好的老總不當,非要到農村來吃苦?但是他來的這幾年,龍江村的變化是摸得著、看得見的。道路修通了,大家吃水再也不用挑。”
“楊健做事有企業家的風度,果斷、老練。”村民毛中權說,村里許多人稱他為“企業家村官”。
對此,楊健笑稱:“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生活富裕起來、日子紅火起來,這是我的理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懂經濟、懂管理的帶頭人。”
對話楊健:
記 者:從商經歷對村官工作有什么幫助?
楊 健:作為龍江村的帶頭人,不懂經濟是不行的。村集體的管理也得用現代化企業的管理方式,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我之前開辦企業的經驗有很大的用處。除此之外,我也積累了許多資源,能夠充分利用人脈,為龍江村帶來更多的機會。
記 者:你給自己的工作打多少分?
楊 健: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帶領群眾致富,這是我應該做的;作為一名黨支部書記,引導黨員群眾相信黨、跟黨走,也是本職工作。我給自己打80分吧,因為這幾年沒有偷懶。
記 者:能否分享一下你的“致富經”?
楊 健:一個村子就像一家企業,要想做大做強集體經濟,要有致富門路和經營管理經驗,對市場經濟有判斷和駕馭能力,在信息、技術、人才和資金方面有社會資源優勢,有抗御風險的能力。
(責任編輯/姚 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