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做到最后,就是做人
人的資源也有顯性與隱性之分。高僧點出的,不過是已經潛藏于許瓊林精神、思想和信念之中的那些隱性要素罷了。學問做到最后,就是做人。企業做到最后,也是做人。
金一南
本刊顧問,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少將,博士生導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有國家安全戰略、國際沖突與危機處理等。
瓊林知道我不愿給別人寫序,所以他只讓我抽空看看這本書。看的過程中,一定要寫點什么東西的感覺,油然而生。十余年前,我結識了生活中的瓊林:熱情,坦誠,和善,渾身掩飾不住那種江南才子特有的濃濃書卷氣。給人第一印象:一個標準的南方讀書人。
十余年后的今天,讀許瓊林著的《做企業說到底就是做人》這本不厚的小書,我突然覺得好像不認識他了——書中那個用極其冷靜的筆法將經歷的驚濤駭浪娓娓道來的瓊林,還是十余年前印象中略帶幾分文弱、似乎只能在課堂上、在書齋中和在筆墨之間討生活的那個書生嗎?就是這個書生,在危機中帶領他的隊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在多種挑戰面前因勢利導,在內外矛盾交織之中殺出重圍,硬是干出了戰場上的勝軍之將的風采。
就是這本書,使我第一次認識了工作中的瓊林:堅毅,冷靜,韌性,不折不撓。由此獲得一個提示:要真正認識一個人,看來必須將其生活與工作像拼圖那樣完全疊加,才能從總體色彩中,更準確一些感覺和把握這個人的全部。
瓊林寫的是大時代、大變革、大風浪中的小環境、小企業、小人物。跌宕起伏,原汁原味。書中好幾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都是出差途中在飛機上看完的。一看就深入其中,并且深受感動。
生活——不論多么含辛茹苦抑或多么精彩紛呈——是可以一晃而過的。工作——不論多么跌宕起伏還是多么索然無味——也可以一晃而過的。如果你不作記錄,沒有思索,從未反芻,那么一件東西任憑多么有價值,哪怕最初它就是一道劃過黑夜耀眼奪目的閃電,最終也會像大雪無痕一般消逝得無影無蹤。像《紅樓夢》書中說的那句話:落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凈。
瓊林沒有讓它悄然無痕地一晃而過。在這個大時代的大變革、大風浪之中,他對他工作的小環境、小企業、小人物里面最值得思索的部分進行了詳細描述,展開了深度挖掘。我可以想象出下班之后,他是怎樣重新挑燈伏案,開始艱苦地生產這一令他興致盎然的精神產品:艱難處境中“支部建在連上”的有效舉措,重重矛盾里“用事談”的行事風格,千差萬別的員工中以“根器”識人用人的方法,以及千方百計尋找化解企業危機的菩提……
書中一位領導把大型國企比喻為危機中能夠穿越沙漠的駱駝,中小企業則是不得不面對這一沙漠的兔子。瓊林這只穿越沙漠的兔子,就這樣尋找到了賴以存活的淡水和青草。大危機就這樣變成了“瑞征”這個小企業以及其中這些小人物的新機遇。精神與思想也就這樣在反復的分析、反復的思索之中,完成了提純和結晶。
合上書本后,我的第一個意念就是:生活是需要品味的。生活中困境比順境、失敗比成功更值得品味。林完成了這種品味。
人的一生之中,生活、學習、成長、工作、奮斗本來就是酸甜苦辣的集合體。只有細細地品味了其中的所有滋味,你才能說真正的了解和認識了人生。做為一名民營經濟與創業的研究者和實踐者,瓊林的小企業就成為他品味生活、品味人生的最好標本。他最初的設想,是通過“瑞征”如何迎擊風浪這一鮮活的案例,完成對草根小企業如何渡過危機的研究。他最終完成的決不僅僅于此。通過這本書的創作,他實際上實現了對人生中生活、學習、成長、工作、奮斗全過程的細細品味。我們大家都能夠從這種細細品味之中深深獲益。特別是對于那些一直在復雜環境中勇敢探索、努力奮斗的人們來說,這本小書也許能夠成為很多人認識今天社會、實現明天目標的心靈教科書。
在今天這個大變革的時代,瓊林為社會做出自己的精神貢獻。他真是個有心人。有顆什么樣的心?書中記敘了這樣一件事:2012年8月中旬,在黃河之濱的青海循化縣,瓊林向文都寺高僧請教。高僧告訴他:“菩薩”是佛家“菩提薩”的簡稱,“菩提”的意思是智慧,“薩”的意思是有情,也稱為“慈悲”。生命的成功,就在于能夠用智慧去引導慈悲。瓊林回憶說,這些話給與他莫大的啟示。
看到這里,我突然想起那段時間好像我也在那里。細查時間,果然,2012年8月下旬我也去了青海海東的循化縣,傍晚還跨過鐵橋,在縣城邊的黃河兩岸流連忘返。我完全不知道此前瓊林剛剛來過。他也完全不知道后腳我也會前往。這真是一個無巧不成書的巧合。
剛想到此,隨即又想:其實瓊林即使未去青海循化、即使未向文都寺高僧請教,其智慧與慈悲都已經潛藏于內心之中了。人的知識有顯性與隱性之分。人的資源也有顯性與隱性之分。高僧點出的,不過是已經潛藏于瓊林精神、思想和信念之中的那些隱性要素罷了。學問做到最后,就是做人。企業做到最后,也是做人。
最后用我的新著《心勝》中一段話,贈給瓊林以及閱讀此書的朋友:“何須拿別處陽光照耀自己。人人內心埋藏著星火。點燃它——讓它燃成火炬。”
(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