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河北省邯鄲市標準化所, 河北 邯鄲 056000)
淺談我國標準化工作的改革與發展
王 璐
(河北省邯鄲市標準化所, 河北 邯鄲 056000)
摘 要:標準化工作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歷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歷史發展和社會實踐證明,標準化工作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技術基礎,是推動技術進步、產業升級、提高產品質量、工程質量和服務質量,加速我國現代化進程,提升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本文重點分析了我國推進標準化工作改革的總體目標,面臨的發展難題和具體措施。
關鍵詞:標準化;改革與發展;資源配置
我國的標準化工作改革,應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著力解決標準體系不完善、管理體制不順暢、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不適應等問題,更好發揮標準化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我國標準化工作改革的總體目標是,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堅持國際接軌、適合國情,堅持統一管理、分工負責,堅持依法行政、統籌推進的四項原則,建立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與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協同發展、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健全統一協調、運行高效、政府與市場共治的標準化管理體制,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社會參與、協同推進的標準化工作格局,有效支撐統一市場體系建設,讓標準成為對質量的“硬約束”,推動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
當前,我國標準化改革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日益增長的需求來看,現行標準體系和標準化管理體制已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
2.1 標準缺失,更新滯后
在我國,由于工業基礎相對雄厚,標準相對完備。而在現代農業、服務業等行業,標準仍然很少標準缺失現象也不同程度存在。目前我國在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節能降耗等新興領域,標準缺口較大,明顯不能滿足對標準的需求。相比歐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國家標準制定周期平均為3年,“標齡”高出發達國家1倍以上,遠遠落后于產業快速發展的需要,標準更新速度嚴重滯后,難以支撐經濟轉型升級。
2.2 標準交叉,統一性弱
目前,現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中僅名稱相同的就有近2000項,有些標準技術指標不一致甚至沖突,既造成企業執行標準困難,也造成政府部門制定標準的資源浪費和執法尺度不一。特別是強制性國家、行業、地方三級標準萬余項,數量龐大,缺乏強有力的組織協調,交叉重復矛盾難以避免。
2.3 體制不順,缺乏創新
在我國,政府主導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市場主體的作用不明顯。部分企業自己制定的內部標準,政府部門履行備案甚至審查性備案,不能充分發揮企業的主觀能動性,阻礙了創新和競爭力。
2.4 協調不夠,效率低下
很多標準技術面廣、產業鏈長、涉及部門多,由于我國的標準化推進機制不完善,沒有形成高效、權威的統籌推進協調機制,直接導致越重要的標準越“難產”。有的標準實施效果不明顯,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尚未形成多部門協同推動標準實施的工作格局,制約了標準化管理效能提升。
標準化改革,就是要把政府主導和市場自主制定結合起來,形成標準共同構成的新型標準體系。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側重于保基本,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側重于提高競爭力。同時建立完善與新型標準體系配套的標準化管理體制。政府主導制定的標準分別是強制性國家標準和推薦性國家標準、推薦性行業標準、推薦性地方標準;市場自主制定的標準分為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
(1)建立高效權威的統籌協調機制。建立由國務院領導同志為召集人、各有關部門負責同志組成的國務院標準化協調推進機制,統籌標準化重大改革,研究標準化重大政策,對跨部門跨領域、存在重大爭議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進行協調。國務院標準化協調推進機制日常工作由國務院標準化主管部門承擔。
(2)整合精簡強制性標準。在標準體系上,逐步將現行強制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整合為強制性國家標準。在標準范圍上,將強制性國家標準嚴格限定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和滿足社會經濟管理基本要求的范圍之內。在標準管理上,強制性國家標準由國務院批準發布或授權批準發布。
(3)優化完善推薦性標準。在標準體系上,進一步優化推薦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體系結構,推動向政府職責范圍內的公益類標準過渡,逐步縮減現有推薦性標準的數量和規模。在標準范圍上,推薦性國家標準重點制定基礎通用、與強制性國家標準配套的標準。在標準管理上,國務院標準化主管部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標準化主管部門分別負責統籌管理推薦性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
(4)培育發展團體標準。在標準制定主體上,鼓勵具備相應能力的學會、協會、商會、聯合會等社會組織和產業技術聯盟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標準,供市場自愿選用,增加標準的有效供給。在標準管理上,對團體標準不設行政許可,由社會組織和產業技術聯盟自主制定發布,通過市場競爭優勝劣汰。國務院標準化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團體標準發展指導意見和標準化良好行為規范,對團體標準進行必要的規范、引導和監督。
(5)放開搞活企業標準。企業根據需要自主制定、實施企業標準。鼓勵企業制定高于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標準。建立企業產品和服務標準自我聲明公開和監督制度,逐步取消政府對企業產品標準的備案管理,落實企業標準化主體責任。鼓勵標準化專業機構對企業公開的標準開展比對和評價,強化社會監督。
(6)提高標準國際化水平。鼓勵社會組織和產業技術聯盟、企業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爭取承擔更多國際標準組織技術機構和領導職務,增強話語權。加大國際標準跟蹤、評估和轉化力度,加強中國標準外文版翻譯出版工作,推動與主要貿易國之間的標準互認,推進優勢、特色領域標準國際化,創建中國標準品牌。結合海外工程承包、重大裝備設備出口和對外援建,推廣中國標準,以中國標準“走出去”帶動我國產品、技術、裝備、服務“走出去”。進一步放寬外資企業參與中國標準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