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琳雅
注重個性發展的觀念在春秋時期就已出現,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沿用至今。個性化教學,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及個性進行施教,是一種自主性的學習。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學模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人才競爭日益激烈。音樂作為一門陶冶學生藝術情操、培養學生欣賞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學科,對開發學生的智力和張揚學生的個性具有深遠的意義。教師要充分挖掘和發揮學生的潛能和個性,為學生呈現精彩紛呈的音樂課堂。
一、把握學生的年齡特征,設計游戲環節
小學生處在活潑好動的年齡階段,趣味游戲是激活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的有效途徑。為此,教師應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課堂游戲,為學生打造活躍、輕松而又有趣的表現舞臺。
以蘇教版小學《音樂》二年級上冊《一對好朋友》一課為例。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課堂是他們學習的樂園,朋友是他們游戲玩樂的伙伴。因此,教師要避免采用灌輸型的教學方式,換之以游戲的形式進行授課。《一對好朋友》是一首節奏歡快的歌曲,教師可以在課堂導入環節帶領學生將課桌擺放成圓形,然后讓學生在教室門口排著隊,聽著《一對好朋友》的背景音樂雙雙進入教室。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用生動活潑的語言在講臺上作旁白,以“小城堡迎來了四面八方的小朋友”的故事營造出童話般的課堂氛圍。當學生雙雙入座后,教師鼓勵學生主動表演歌詞中涉及的動作,比如眨眼睛、點點頭、唱著歌兒走回家等。看到臺上的同學滑稽有趣的動作表演,臺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也會被調動起來。教師趁勢鼓勵學生一對一對地表演,并拍下學生表演的有趣畫面,同時利用多媒體設備將照片投影給學生觀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想象力擺出不同的動作,看看別人的表演,再看看自己的表演,一個個樂開了花。如此一來,學生既體會到了朋友之間做游戲的樂趣,也對音樂課充滿了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發揮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想象力和表現力。
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加強基礎知識訓練
任何技能都講求基礎,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和鍛煉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如果學生連基本的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都沒有的話,那么所謂欣賞美和創造美便是無稽之談。在追求個性發展的教學模式中,教師需要準確把握學生的個體差異,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以及個性進行權衡,最終確定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的根基訓練內容,為學生以后的音樂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以蘇教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春天的歌》為例。三年級的學生其身心發育和智力開發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不管是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還是體驗感受和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和增強。因此,教師可以先采用自由演說的方式,引導學生展開對春天景象的描述和討論。教師從中觀察、判斷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體驗感受。在進行新歌曲教學時,以小組比賽形式舉行“歌曲大比拼”活動,鼓勵學生演唱學過的與春天相關的歌曲,針對學生的演唱水平判斷其音樂基礎。歌曲比賽之后可以設計一個簡短的表演比賽,鼓勵學生自導自演,通過動作和對白來演繹春天中的某一場景,比如“花朵流浪記”等。之后,教學生齊唱新歌曲《春天的小河》,教師邊唱邊打手勢,帶動學生一起感受歌曲所營造的氛圍。最后,引導學生對比兩首歌曲,如“第二首歌與第一首歌的區別表現在哪些方面?”“第二首歌改變了哪些因素,使我們的演唱情緒發生了變化?”如此循序漸進的教學環節,從抓穩學生的學習根基入手,加以適當的鼓勵和引導,為學生構建高效的學習金字塔。
三、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引導學生鑒賞音樂作品
音樂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以其獨特而經典的優美旋律使學生形成對美學的感知能力、欣賞能力以及創造能力。音樂賦予人想象空間和情感意境,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欣賞和品鑒音樂作品,拓展他們的思維空間,挖掘其在音樂創作上的潛能,使之綻放出個性光彩。
以蘇教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上冊《我愛我的家鄉》為例。每個人對家鄉的感情如同對親人一樣深厚,因為這個地方充滿了兒時的回憶,充滿了天真有趣的故事,同樣也隱藏著無數可能的未來。鑒于此,教師在授課的時候,首先可以從學生對家鄉的特殊情感入手,以“故事會”的形式,讓學生自由講述記憶中印象深刻的故事,刺激學生的情感神經,保證學生在學習歌曲時情感豐滿。其次,通過展示手繪或者網絡下載的歌曲圖譜,讓學生輕松地理解和掌握歌曲所勾勒的意境,并鼓勵繪畫技術較高的學生上臺為大家描繪家鄉的一些實景或者實物,鼓勵其他學生自由創作。再次,在學生的情緒到達最高點的時候,重復播放歌曲,并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體驗感受,如問:“大家看到了什么樣的家鄉景象呢?”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來演唱,如說唱、人聲伴唱、樂器伴唱等。最后,以小組比賽的形式根據圖片進行歌詞的創編。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徐龍小學)
□責任編輯:張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