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家的社會責任
法學家在弘揚法治理念,普及法律知識方面負有天然的職責,法學家應當努力通過講授和撰寫各種論著在社會上不斷的普及法律知識,傳播法律文化,弘揚法治的理念與精神。

王利明
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系新中國第一位民法學博士。
什么是法學家的社會責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人會說,法學家的社會責任就是闡釋法律的精神,探尋法學的真諦;有的人會說,法學家的社會責任就在于維護社會正義,推動法治進程;還有的人認為,法學家的社會責任應當是宣傳法治理念,弘揚法治精神。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事實上,法學家的社會責任究竟是什么,這個問題在學界并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我想這主要是因為我們對于法學家的角色定位缺乏足夠的認識。
我認為,法學家首先應當是一個從事法學研究的知識分子。“法學家”既不是一種榮譽稱號,也不代表著某種社會地位,法學家無論多么出名,地位多么顯赫,他也只是一個法學理論工作者。不清楚這一點,就很難認識到法學家與法官、政府官員或者律師的社會責任究竟有什么區別。
作為一個從事法學研究的知識分子,法學家應當盡可能為國家、社會的發展提供所需要的法學智力成果。法學家最大的社會責任,就是為中國的法治建設提供理論支持。一是為國家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提供理論上的論證。法學家應當積極參與國家的立法活動,為各項具體法律規則的擬定提供建設性的意見。二是為司法公正獻言獻策。比如法學家可以從解釋論的角度出發,去確定現行法上所確立的各項法律規則的含義,為裁判者適用法律解決糾紛提供借鑒和參考。三是傳播法律文化、普及法律知識。中國推行法治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倡導一種新的社會治理機制,倡導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過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就要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文化和法治文化素養,培養全體人民對法治的忠誠,為此就必須進一步大張旗鼓地宣傳法治,使法治觀念更加深入人心。法學家在弘揚法治理念,普及法律知識方面負有天然的職責,法學家應當努力通過講授和撰寫各種論著在社會上不斷的普及法律知識,傳播法律文化,弘揚法治的理念與精神,特別是傳播權利的意識與觀念,從而為中國法治的大廈奠定堅實的基礎。
法學家提供的理論產品應當盡可能是社會所需要的,也就是說,要符合社會法制建設的實際需要,產生積極的作用。那么,法學家怎樣才能更好地盡到其對于社會的責任呢?
法學家要盡到其對于社會的責任,必須把握時代精神。法學家需要順應歷史的潮流與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準確的把握時代的脈搏。法學家應當對法制建設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引導和推動作用。
法學家要盡到其對于社會的責任,必須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與學術良知。法學是一門治理國家和管理社會的學問,無論是立法、執法還是司法工作,都需要法學家的參與,需要法學家提出富有建設性的思想和主張。因此,法學家思想是否清純、品行是否高潔,對于立法、執法和司法的公正性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法學家必須實事求是、客觀的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而不能看某個領導的臉色或者某個部門的利益行事。法律與道德本身就是密切聯系的,法學家應當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行,心存良善,不懼權勢,憎惡邪惡。
法學家要盡到其對于社會的責任,要具有敏銳的問題意識和強烈的創新意識。法學家應當始終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角色,要有強烈的國家和民族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感,努力探索新問題,并對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課題作出科學的理論回答。當然,法學家主要是就法治建設而言提供理論支持,而不應當動輒指點江山,忘記自己的位置之所在。
法學家要盡到其對于社會的責任,必須要樹立嚴謹求實的學風。法學研究有著嚴格的學術規范與學術規律,法學家也要有“板凳坐的十年冷”的精神,堅持嚴謹治學、求真務實的學風,不能為追求轟動效應而故意違反學術常識,人為制造一些問題,誘發毫無價值的爭議,更不能離開已經達成共識的學術平臺,自說自話,自彈自唱。
法學家要盡到其對于社會的責任,必須要具有強烈的本土意識和現實精神,樹立正確的學風。法學家應當將自己的研究植根于中國社會的深厚土壤,不能無視本土的法治現實而醉心于從希臘、羅馬出發。法學家應該常懷報國之心,以國家民族的利益追求、以學術的發展為己任,這樣才能真正具有一種強大的目標。做學問也是一個長期堅苦的過程,法學家必須踏踏實實、平心靜氣,不可寄希望于走捷徑,任何投機取巧的行為都不可能作出真正的學問,也失去了學問的本身存在的意義。
此外,法學家還要克服一些影響法學研究健康發展的意識與傾向。一是要克服狹隘的“飯碗法學”的意識,不能將學問僅僅看作個人謀取生存的飯碗。法學是為人類、為社會服務的學問,它本身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法學各個學科之間,甚至法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是法學得以繁榮發展的趨勢與必由之路。二是要克服脫離現實、孤芳自賞的傾向。(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