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期盼科學殿堂頻現“貴州榮耀”
本刊評論員
2015年12月16日,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省委副書記、代省長孫志剛在貴陽會見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副校長宋寶安教授及其團隊。陳敏爾說,長期以來,宋寶安院士把個人研究與國家戰略、貴州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努力推動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體現出良好的大局觀念、科學精神、團隊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希望全省廣大科技工作者和貴州大學以宋寶安院士當選為新的契機,積極投身教育科研事業,多出人才、多出成果,為貴州守底線、走新路、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持。
宋寶安教授及其科研團隊的長期努力,以及他們為中國“綠色農藥”開發應用所做出的卓越貢獻,為貴州在科技創新征程上寫下光輝篇章。作為貴州人,宋寶安教授早年感動于母校貴州大學的真情邀請,從外鄉回到故地潛心專研,多年來創造了貴州高校科研領域的多項“零的突破”,并獲得多項國家及省部級重要獎項,其科研成果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今年宋寶安教授被增選為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院士,實至名歸。
在艱難的區域環境和貧乏的研究條件下,也有可能產生偉大的科研成果,這樣的現象并不鮮見。即使在當下,貴州的科研條件與發達地區比起來,依然存在不小差距,盡管如此,貴州科技創新的步伐卻是越走越快,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逐年提升。正是通過以馬克儉、宋寶安等為代表的科技領軍者艱苦卓絕的努力,貴州快速發展的列車,其動力之源蘊含了更多的創新與效率元素。但是像馬克儉、宋寶安這樣的科研工作者,在貴州畢竟還太少。貴州跨越發展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支撐,還需要更多宋寶安似的科研工作者,立足貴州發展要素與資源稟賦,以他們的學術素養和民生情懷,潛心盡力,用科技創新的力量,推動資源利用和經濟發展效率的提升。在今后的發展進程中,涌現更多的“院士級”科研工作者,切實提升貴州科技創新能力,理應成為貴州科技界的努力目標,同時也是全省人民翹首期盼的“貴州榮耀”。
經濟發展是持續的創新過程,沒有創新,就意味著發展動力的衰竭。其中,有效的科技創新往往是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一招”。黨的十八大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十八屆五中全會把科技創新列為創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引領中國發展的一面旗幟與潛在力量。
經濟發展能力的競爭,很大程度上就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對于后發趕超、現實新跨越的貴州尤為重要。因此,加大投入力度是重要舉措,僅就2014年的情況看,貴州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為55.5億元,僅為GDP總量的0.60%,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是貴州需要追趕的;在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同時,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增強科技創新活動的后續信心;改革與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在科技管理上強化簡政放權,讓市場競爭檢驗科研活動,讓科技創新“只唯實”而避免花架子,讓真正致力于科技創新的“老實人”走上前臺;更重要的,是貴州亟需培養敬重科學、敬重科學家的精神與態度,加強科研服務意識。
“實驗室才是我施展身手的地方。”宋寶安院士不無謙虛地對媒體說,“院士是一種榮譽,是同行對我的肯定和支持,同時也是一種責任和擔當。”這種安于本分與戒驕戒躁的科研態度,值得珍惜、學習,這種態度正是貴州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踐行創新發展理念,推動后發趕超、跨越發展所亟需。
向致力于貴州經濟騰飛的卓越的科學家致敬!(執筆:岳 振 責任編輯/喻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