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田 艷
構建全民健康體系 助力全面小康建設
文丨田 艷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圍繞打造“長壽之鄉、健康印江”,推進醫療衛生事業與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打造“醫、養、健、管”大健康全產業鏈,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重大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貴州省醫療衛生事業大會提出“打造健康貴州,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銅仁市委提出“小康不小康、首先要健康”。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搶抓全省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大會和銅仁市委提出的“三年提升計劃”戰略機遇,結合縣內特色資源,圍繞打造“長壽之鄉、健康印江”,推進醫療衛生事業與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打造“醫、養、健、管”大健康全產業鏈,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
全民健康是全面小康的題中之義。“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和生態環境的變化,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深刻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健康越來越重視,對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需求明顯增強。因此,抓好醫療衛生事業是群眾的重要期盼,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全民健康是民生工作的提綱挈領。醫療衛生重點在為民、惠民。其最終目的是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看病遠、看病貴、看病難、看病擠等問題,讓群眾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讓群眾不生病、少生病,是提升群眾健康指數幸福指數的重要保證,是打造健康印江的重要標準。
全民健康是經濟發展的耦合共進。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指出,新常態下,醫療衛生既是重要的民生事業,又是重大的發展工程。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解決民生問題。因而,對醫療衛生事業要高起點布局,將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協同推進,讓全民健康助推“幸福印江”建設。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是一個少數民族聚集地,總人口44.5萬人,少數民族占71.15%。近年來,印江自治縣委、縣政府將醫療衛生事業作為重大的民生工程來抓,全縣醫療衛生事業呈現投入力度加大、發展速度加快、群眾身體健康幸福指數不斷提高的發展態勢。但仍面臨醫療資源總量不足、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醫療人才隊伍缺乏、醫療服務能力不強、公共衛生服務管理水平較弱等問題。
基礎設施薄弱是限制印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軟肋”。全縣有醫療衛生機構23所,村衛生室353個,基層基礎薄弱,與省委、省政府打造“15分鐘城市社區健康服務圈”和“30分鐘鄉村健康服務圈”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人才資源匱乏是影響印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短板”。全縣有執業(助理)醫師700人,執業注冊護士488人,全科醫生98人,每千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1.59人,每千人僅有注冊護士1.11人。專業人才少、水平低是印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最大短板。同時,鄉、村醫療機構長期缺崗缺位,管理缺失,醫務人員素質不高,導致農村醫療水平仍然很低。
服務水平低是制約印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瓶頸”。全縣還有部分地方醫療設施簡陋,醫療設備陳舊,醫務水平較低,城鄉之間、鄉鎮之間醫療事業發展不平衡,整體醫療服務水平與群眾衛生需求還有很大差距,信息化建設嚴重滯后,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解機制等體制機制尚不健全。
“十三五”時期是印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也是印江決戰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印江自治縣將按照全省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大會精神及市委關于醫療衛生發展的要求,切實履行好發展公共醫療衛生服務的主體責任,牢固樹立“窮縣也要辦醫療”的理念,大力營造“尊醫重衛”的良好氛圍。千方百計增加醫療衛生資源供給,千方百計加強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千方百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千方百計推進醫療衛生事業與大健康產業融合發展。力爭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將印江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水平提升到全市乃至全省中上水平。
用更多資金完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基礎設施。強化醫療衛生事業投入,完善醫療衛生事業基礎,圍繞城鎮建設發展和人口規模狀況,進一步合理配置醫療資源,合理規劃布局醫療衛生機構。
按照政府保基本、民營辦特色的原則,盤活現有存量,積極引進社會力量辦醫,注重差異化發展,千方百計擴大醫療資源總量。充分發揮好縣級醫院的龍頭主體作用,鄉鎮中心衛生院的輻射帶動作用,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網底作用。
以實施醫療衛生“五大建設工程”“百院大戰”“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加快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到2020年,每千人常住人口基層衛生人員達到3.5人以上;每千人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6張、執業(助理)醫師2.5人、注冊護士3.1人,每萬人擁有全科醫生3人;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控制在12.5‰以內;遠程醫療會診平臺覆蓋全縣50%以上的中心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分別達到三級綜合醫院和三級中醫院標準;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達到二級標準婦幼機構;全縣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提升,婦女兒童醫院、精神病醫院、老年人健康養老中心等配套設施建設逐步完善,休閑、養生、醫療、保健、康復等大健康產業功能完善、網絡健全,群眾就醫、療養環境大力改善。
下更大決心推進營養健康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將大健康產業作為印江“十三五”期間重大產業發展項目,按照“休閑養生·避暑度假”定位,充分利用“中國書法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三張國字號名片,結合生態文化、長壽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等,統籌規劃大健康產業與健康城市建設,規劃發展梵凈山大健康產業創新區,梵凈山養老、康復、療養基地。加快發展健康服務業,規劃建設梵凈山三級甲等康復、療養專科醫院,規劃建設梵凈山中藥材基地及中藥飲片生產線,規劃建設梵凈山地道中藥材基地及精深加工等。探索打造“健康云”平臺,規劃建設無邊界數字化健康服務平臺、健康養老大數據服務平臺、大數據健康療養平臺、健康保險咨詢服務中心、健康保險公司等。
花更大力氣解決醫療衛生事業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健全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及醫療、醫保、醫藥改革和以患者為中心的體制機制。著力提升傳染病應急工作水平,建立慢病防治網絡,創建國家慢病示范區,加強居民、中小學生、職業人群健康教育及慢病干預管理;加強應急隊伍裝備和應急物資保障能力建設,提升院前急救服務效率與能力,縮短急救搶救轉運時間;完善縣、鎮、村三級衛生監督體系建設,逐步形成專業執法和綜合執法的聯合監管模式,提升全縣整體衛生監督力量和監管水平;完善社區醫生與計生專干聯席制度,采取以點帶面、逐步展開的方式,建立完善社區生殖健康服務網絡。積極穩步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實行藥品零差率,積極探索公共衛生均等化項目向社會購買服務的方式。建立高端人才服務機制、編外用工機制、衛生事業單位聘任機制、政府購買服務機制等,促進醫療衛生事業快速發展。
以有力措施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強化人才支撐,積極培養和引進一批基礎性、專業性、高層次醫療衛生人才,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著力營造愛學習、比學習、拼業務的良好氛圍,培養和鍛煉一支醫德好、醫術精、醫風正的高素質醫療衛生隊伍。強化服務能力提升,通過抓好重點學科建設、開展等級醫院創建、對口幫扶等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強化醫德醫風建設,不斷增強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提升自身形象,創建和諧穩定的醫療環境,營造“廉潔行醫、誠信服務、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氛圍,形成尊重患者、愛崗敬業、恪盡職守、樂于奉獻的良好風氣。(作者系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委書記 責任編輯/哈文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