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麗
俗話說,“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可見,艾灸是一個很好的養生防病方法。春末夏初時節,陽虛、氣虛等虛寒體質者最好做一做艾灸,可養生防病或緩解虛寒所致癥狀。
艾灸前要先辨體質
艾灸具有溫通經脈、祛風散寒、活血助陽及防病保健等多重功效,是很好的養生手段。但艾灸的操作手法、適合人群都是有講究的,若選用不當,非但沒效果,甚至會適得其反。比如陽虛、氣虛等虛寒體質者,多面色蒼白、手腳冰涼、怕風畏寒、體弱無力、易疲勞,艾灸可以很好地緩解和祛除這些癥狀。但是,陰虛體質者,有陰液虧少、口燥咽干、手足心熱等火旺情況的,施艾相當于火上澆油,雪上加霜,反而傷身。因此,在艾灸之前一定要到正規醫院進行體質辨識。
選陳年艾不“傷陰血”
陳年艾不“傷陰血”,艾灸時不痛。區分陳艾和新艾,可參考下面的方法:陳艾的顏色以土黃者為佳,發綠的為當年艾;陳艾氣味芳香,當年艾則有一股青草味;燃燒時陳艾煙氣輕柔,裊裊而上,燃燒后留白色的灰,當年艾燃燒時則是一條線筆直而上。最重要的是,陳年艾火柔和通透不烈,使人感覺舒服。另外,艾灸時要以感覺舒服為好,如果艾灸后沒覺得好轉或心煩意亂,則需要停一段時間。極度疲勞、過饑、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等,都不適合做艾灸。
“調火”熏艾效果好
通常我們在家做艾灸,只懂得讓燃燒的艾條圍繞著穴位緩慢劃圈,但實際上,要想艾灸起到最好的養生效果,還要講究“調火”。所謂“調火”,即掌握艾灸的火候。虛、寒之癥需要“補”,就是將艾點燃后使其產生的熱緩慢地傳入體內,施艾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艾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氣聚而不散;實、熱之癥要用“瀉”法,是在艾點燃之后,不斷地吹火,使艾火迅即燃燒,所產生的熱能很快傳入體內,但在艾灸以后不按壓施艾部位,其目的是驅邪外出、瀉熱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