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夢婕

摘 要:目前我國已脫離低收入國家行列,正處于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過渡的關鍵時期。收入分配不公是陷入“中等性收入陷阱”國家的一大特點,試圖從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角度出發來解決我國收入分配不公,實現“中等收入陷阱”跨越。
關鍵詞:中等收入陷阱;收入分配不公;財產性收入
中圖分類號:F12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13-0022-02
世界銀行(2006)提出“中等收入陷阱”(Middle Income Trap)概念: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進入中等收入行列,中長期地處于增長緩慢甚至停滯狀態,人均國民收入難以突破1萬美元。我國2009年人均GDP 3 735美元,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2011年人均GDP超1 000美元,進入中低收入國家行列[1]。大多數的發展中國家都存在“中等收入陷阱”困境。從中國自身的角度出發,同時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促使中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我國經濟轉型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一、收入分配不公對“中等收入陷阱”的影響
盡管不同國家具體情況不同,但是對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國家來說,都存在著收入分配不公。20世紀70年代,拉美國家基尼系數高達0.44~0.66,巴西在20世紀90年代末仍高達0.64;目前,拉美仍被視為全球收入分配最不公地區。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如日本和韓國基尼系數均為0.3左右。
世界銀行(2006)強調不平等對經濟增長負面影響:發展中國家存在大量市場失靈和市場缺失的領域,財富和權力的分配影響投資機會分配;強調經濟不平等對制度形成的重要影響[2]。國內學者也有相關方面的研究,如劉方棫和李振明強調收入分配不平等對“中等收入陷阱”的影響[3]。王一鳴認為,公平發展不僅有利于改善收入分配,還能夠減緩社會矛盾沖突,有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4]。
二、我國當前收入分配不公平現狀分析
(一)從基尼系數看我國收入分配不公現狀
我國經濟雖然一直處于高速增長,但基尼系數也在不斷增長,中國國家統計局自2000年公布中國基尼系數0.412之后,就再也沒有對這項統計公布過具體數字。中國社科院居民收入分配研究課題組在過去二十多年間進行了4次關于基尼系數的大型調查和測算得出:1995年基尼系數為0.455,2002年為0.454,2007年為0.480。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線”我國近幾年的基尼系數都處于0.4以上,收入分配不公現象較為嚴重。
(二)造成收入分配不公的原因——城鄉收入差距
我國收入分配不公現象主要體現在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上,從收入比的角度可以直觀地分析城鄉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程度。分析2000—2012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分布(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自2002年以后,城鄉居民人均財產性收入差距逐步擴大。本文著重從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角度討論如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更好地解決我國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低現狀及原因
(一)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現狀
1.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處于絕對較低和相對較低。農村家庭人均財產性收入從2000年的45元增長至2010年的2 012元,十年的時間雖然增長了近5倍,但是增長的額度卻很小。而且2000年財產性收入占年收入1.43%,2008年財產性收入占年收入2.20%,財產性收入占總收入的比率增大,但是相對于其他收入來說,占比仍然很小。一方面說明農村居民增加財產性收入較困難,另一方面說明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增長的空間較大。
2.相比較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存在較大的差距。根據中國統計年鑒計算得出,2000—2001年、2002—2007年城鄉居民家庭財產性收入比都是呈增產趨勢,2007—2010年呈下降趨勢。但是從總體來看,雖然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都不是很高,但是相比較而言,城市居民家庭財產性收入都要遠高于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
(二)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低的原因分析
1.對于財產性收入認識不充分,思想保守。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和發展,市場經濟已經被人們所接受和熟知。農村居民觀念比較保守,接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對財產性收入沒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缺乏理財觀念,即使有閑置資金,大都也選擇存到銀行,這樣就只能得到很小一部分的利息收入。
2.農村居民總收入較小,直接影響財產性收入的增加。財產性收入是由農民擁有的資本和資金衍生出來的。一般人們用于投資的錢,都是一部分閑置資本,只有在滿足了自身基本生活需要后,才會有進一步投資的需要。農民所擁有的土地和房屋,就是他們最大的資本;相比較而言,城市里資本流動較快,如果居民擁有土地和房屋可能很快地就會租出去,從而帶來一部分的財產性收入,而對于農民來說,這從出租者方面獲得財產性收入是很難的。再加上農民從土地上所能獲得的收入是有限的,除去基本的生活費用、教育費用和醫療費用,這就使得可用來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可支配收入較少。
四、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措施
(一)政府加強對農村的基礎教育,加大宣傳力度
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讓農村的居民能夠接受與城鎮同等的教育,使農村居民的思想意識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政府和有關金融部門大力普及有關金融知識,讓農民意識到財產性收入的可發展性,對其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同時,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一些現代知識技能的培訓,如電腦知識、投資理財的知識等,增強農民投資理財技能,從而增加其財產性收入。
(二)完善農村金融市場,創造適合農村居民的金融產品
通過健全農村地區金融體系、豐富和發展農村地區金融市場等方面來發展農村金融市場。目前,廣大農村地區金融市場以農村信用合作社為主,兼有農業銀行、郵政儲蓄等金融部門,結構非常單調。現在新生的農村金融機構就是在這種環境下產生,農村金融機構的定位就是服務于三農。農村金融機構可以針對農村居民設計一些金融產品和存貸模式,為農民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
(三)建立農產品保護機制,增加農村居民總收入。
要設立農產品價格保護機制,積極推動農業產業化。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民要承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雙重壓力。政府應設立農產品價格保護機制,維持農產品價格平穩,幫助農民應對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農民的利潤一般都少,如能建立完整的供應鏈系統,生產銷售一體化的模式,農民就可能獲得較大利潤,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更多擁有專業知識人才配合。
城鄉收入差距縮小,就代表著社會收入分配更加公平,而又由于收入分配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從而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但是,增加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只是縮小城鄉差距的一個方面,要做到最終消除差距,我們還需要從其他方面入手,避免我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也需要我們從其他各個方面配合,從提高全民收入的角度來實現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從而真正地實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參考文獻:
[1] 馬曉河.邁過“中等收入陷阱”的結構轉型——國際經驗教訓與中國挑戰[J].農村經濟,2011,(4).
[2] 世界銀行.2006年世界發展報告:公平與發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3] 劉方棫,李振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促進收入可持續性增長[J].消費經濟,2010,(6).
[4] 王一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戰略選擇(連載之一)[J].中國投資,2011,(3).
Abstract:At present,our country had been out of the ranks of low-income countries,in a period that transform middle-income countries to high income countries.Income distribution unfair is a big characteristic in“medium-income trap”country,through improving farmers property income to reduce income gap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so as to realize“middle-income trap”leap.
Key words:Middle-income trap;unfair distribution;property income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