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聰楠,王寶錦,丁雪萌
(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3)
溝域經濟是近些年北京市提出的一種發展山區經濟新模式。它打破原有的行政區劃,以山區溝域為地理單元,以生態保護為前提,在有效整合溝域內各種資源的基礎上,形成內容多樣、產業融合、特色鮮明并具有一定規模的山區產業帶[1]。
加快溝域經濟建設步伐是北京城鄉經濟一體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從北京開展山區建設和溝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來看,現在北京溝域經濟建設已進入不同產業相互融合、共同發展時期[2]。大部分溝域在發展中將第一、三產業融合發展,尤其是將休閑旅游作為溝域經濟發展的重點[3],然而由于目前存在的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因此將文化創意產業與溝域經濟融合顯得尤為重要。
文化創意產業有別于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是二者結合的產物,其核心在于創新,它不同于傳統三大產業,是具有很強滲透力的新興產業,同時還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特點,將文化創意產業與溝域經濟融合發展,可以優化溝域經濟發展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產業附加值,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生態優先,持續發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內在要求。創新溝域經濟發展模式,以文化創意產業為視角,在發展的理念上堅持生態優先,尋求一條生態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生態保護與當地經濟發展相協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目前北京市各地溝域經濟開發項目存在明顯的趨同效應,主要集中在觀光、采摘、農家樂等項目。就溝域的長期發展來看,會使溝域內良好的資源得不到深度的挖掘,造成資源閑置的現象,逐漸削弱競爭力,造成溝域經濟發展的緩滯。因此,最大程度發揮當地特色,因地制宜,明確定位,是現在溝域經濟發展需要突破的關鍵。
3.規劃先行,產業聚集。發展溝域經濟首先對每條溝域進行總體規劃。總體規劃的重點核心內容是各類標準的制定,同時利用資源優勢,統籌安排,合理布局,精心打造。并且依靠北京郊區先期所形成的溝域經濟產業聚集帶,延伸產業鏈條,形成合力,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形成各區域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主導品牌。同時,積極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擴大溝域經濟發展的規模與影響力,形成三次產業互動、城鄉經濟相融的新發展格局。
4.文化融入,創意創新。溝域經濟建設不但要完善硬件設施,還需深入挖掘當地傳統文化底蘊,提升經濟發展“軟實力”。就目前溝域經濟發展現狀而言,山區農業生產仍主要依靠傳統生產模式,農產品的深加工和旅游商品轉化率不高,農業生產和產品銷售的組織化程度低,難以形成品牌效益和市場競爭力。因此,運用文化生產力提高農業附加值十分必要。在溝域經濟發展中融入文化創意,有助于增強吸引力,形成品牌特色,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拓寬產品銷售渠道。
文化創意產業視角下發展溝域經濟,就是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的特點,尋求溝域經濟的新增長點。通過筆者的分析整理,總結出主導產業文化創意提升模式、文化創意帶動模式兩種溝域經濟發展的創新模式。
1.主導產業文化創意提升模式。主導產業文化創意提升模式是將傳統溝域經濟發展模式下依托的自然資源分別與文化創意進一步融合,將溝域經濟下主導產業依托的各種資源從文化創意產業的角度進一步開發,從而將發展模式創新,帶動溝域地區的經濟發展步伐。
將自然風光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創造性的挖掘景點的創意項目,例如現在已有的位于房山區十渡景區內的仙龍島露營地,將仙龍島優美的山水環境與露營結合起來,游客可以進行燒烤、騎馬、射箭等活動,增加了游客的娛樂體驗;將民俗文化、遺跡游覽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加入更多的創意參與環節,可以增加游覽樂趣。還可以在旅游紀念產品的制造銷售中加入個性化元素,吸引更多游客,擴大民俗傳統和歷史文化遺跡的影響范圍;將特色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將農業產品加入創意元素,可以擴大農產品銷量。
2.文化創意帶動模式。產業融合推動農業發展是溝域經濟的核心,但是產業融合不僅是第一、第二、第三產業之間的融合,還可以與文化創意產業這種滲透力強的新興產業融合發展。文化創意帶動模式就是整合溝域內各方資源,以文化創意產業為核心,通過創意創新,形成新的溝域經濟發展模式。在這種模式下,豐富的自然、社會、資金、人力資源是發展的基礎。比如舉辦大型文化創意活動,加入合理的文化創意,緊密聯系周邊產業,可帶動景區旅游業、特色農業等產業的發展,一舉多得。依托各種資源開發的項目以文化創意為紐帶,合理規劃,關注溝域整體的大發展,促進溝域內資源的活化與開發,實現產業集聚提升,從而加快溝域經濟的發展。
[1]史亞軍,唐衡,黃映暉,王有年.基于山區產業發展的北京溝域經濟模式研究[J].中國農學報,2009,(18):500-503.
[2]姜翠紅,李紅,陳俊紅.北京溝域產業融合發展機制與路徑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32):104-109.
[3]陳俊紅,曹均,易芷娟.北京溝域經濟發展模式的典型調研與思考[J].中國農學通報,2012,(29):16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