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清 趙順天
本文結合人教版五下“找次品”的教學,談一談如何讓學生經歷“感悟天平模型→建立‘分3模型→完善‘分3模型→提煉3■模型”的過程,滲透模型思想。
一、動手操作,體驗天平模型
“找次品”是學生通過借助天平的構造原理建立 3■ 的數學模型。整個探究過程不但抽象而且隨著物品的增多,隨機性也越來越強。對于五年級小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還處在以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如果沒有天平作為支撐,天平稱次品的過程所呈現的隨機性是很難想象并形成表征的,此時的小組動手操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給每個小組一架天平、9瓶鈣片(其中1瓶是次品)、一只黑色袋子和一只綠色袋子 。課前把1瓶次品和2瓶正品的鈣片裝入黑色袋子,把其余6瓶正品鈣片裝入綠色袋子。
活動一:①提問,你能用天平把黑色袋子里的1瓶次品找出來嗎?②學生動手操作。③討論,稱幾次能把次品找出來?學生有的認為是1次,有的認為是2次。認為是2次的學生是當天平平衡時因缺乏經驗不敢斷定余下的那1瓶是次品,就繼續把余下的那1瓶和天平上的任意1瓶再次驗證,把驗證的這一次也算1次。經過討論與交流,再次實踐與驗證(反復稱幾次)后,斷定只需1次就能從3瓶鈣片中找出1瓶次品。④得出結論,從3瓶鈣片中找出1瓶次品,只需1次就能保證找出。
活動二:①操作,在黑色袋子里再添加6瓶正品鈣片,束緊袋口,攪亂。②學生動手操作。③討論,稱幾次能把次品找出來?④結論不一,產生矛盾。此過程,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發現中被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在“找中學”,在找中積累活動經驗,在找中感悟知識背后所隱藏的天平模型——分3模型,即天平兩端各為1份,余下的為1份。
二、符號表征,建立“分3模型”
對于用天平“找次品”,雖然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動手操作,但操作過程所呈現的結果多而繁雜。引導學生用簡潔、清晰的符號表征稱的過程,既可以記錄下活動的瞬間與每次稱的過程,又可以進行系統分析。
例如:從3瓶鈣片中找出1瓶次品,可引導學生用以下符號表征(圖1)
其中,第一個“3”表示總瓶數,第二個“3”表示分成3份,“(?搖?搖?搖)”里的3個“1”表示每份為1瓶,“\”表示天平不平衡,“↑”既表示天平上揚的一端,又表示較輕的次品所在的位置,“_”表示天平平衡。這樣的符號系統既可以表示用天平稱的過程,又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一共稱了幾次。
從9瓶鈣片中找出1瓶次品隨機性強且過程復雜,學生在稱的過程中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情景一:
由天平連續平衡到第一次就不平衡,最多4次,最少1次。
情景二: 情景三:
最多3次,最少2次。 最多3次,最少1次。
情景四:
無論天平平衡與否都是2次。
先讓學生經歷搜集、整合相關信息的過程,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案,再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出:從9瓶鈣片中找出1瓶次品至少稱2次保證能找出;最佳方案是:把9瓶鈣片平均分成3份。原因一:9剛好是3的倍數;原因二:平均分成3份剛好與天平的模型相匹配,天平兩端各1份,余下為1份,剛好3份,不管天平平衡與否都能第一次排除■的正品,次品就隱藏在1份里,稱的次數自然減少。由此推導出:當物品的個數剛好是3的倍數時平均分成3份稱的次數最少。平均分成3份即“分3模型”在充滿觀察、對比、分析與綜合的活動過程中被建立。引領學生對“知識背后的知識”的探究,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發現知識的形成通道才是數學建模教學背景下應有的學習過程。
三、變式例證,完善“分3模型”
所謂變式是指變更對象的非本質屬性,突出隱蔽的本質要素。變式例證就是運用不同的知識和方法,對有關數學概念、定理、公式及課本上的習題進行不同角度、層次、情形、背景等的變化的例證,引導學生從變的現象中發現不變的本質,從不變中探求規律,逐步完善數學模型。
例如,當學生概括出當所稱物品是3的倍數時平均分成3份,稱的次數既最少又能保證找出次品。教師提問:“如果所稱物品不是3的倍數時是不是也分成3份稱,次數最少又能保證找出次品呢?就如從8瓶鈣片中找出1瓶較重的鈣片,怎么分?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教師再次引導學生用符號表征。
圖6與圖7為學生中典型的兩種分法。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后發現分成3份的次數最少又保證能找出次品。教師再提出假設:如果所稱物品是10瓶、11瓶鈣片呢?(列出圖8)
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最多的1份比最少的1份少1。類比概括:當所稱物品不是3的倍數時,把物品盡量平均分成3份,最多的1份比最少的1份多1??偨Y:當所稱物品是3的倍數時,把所稱物品平均分成3份;不是3的倍數時,把所稱物品盡量平均分成3份,即“分3模型”。這一模型與天平模型相吻合。
四、拓展延伸,提煉“3■ 模型”
用天平“找次品”這一模型的建立如果僅僅止于把所測物品“平均分成3份”或“盡量平均分成3份”,那模型的建立是不完整的。應結合教材中的“你知道嗎?”進行分析,提煉出最終的模型——“3■模型”。
用天平找次品時,所測物品數目與至少需要測試的次數有以下關系(只含一個正品,已知次品比正品重或輕)
問題:(1)要保證6次能測出次品,待測物品可能是多少個?(2)從上表中你能發現什么規律?為什么?
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就要先提煉出用天平找次品的最終模型。引導學生從上表中找出3、9、27、81、243等數量,讓學生發現這些數剛好是3的n次方,即3■、3■、3■、3■……3■,對比分析后發現3的幾次方剛好就是天平所稱的次數。就如3的1次方剛好稱1次,物品的范圍在2~3;3的2次方剛好稱2次,物品的范圍在4~9;3的3次方剛好稱3次,物品的范圍在10~27等。提煉出3■模型后問題(1)就迎刃而解,先算出3的6次方是729,則待測物品可能是244~729。此環節其實是過程性模型,其實質是滲透以個別的知識為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歸納推理;從一般性結論出發,得到個別的、具體的演繹推理的方法。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實驗小學?搖?搖?搖本專輯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