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達沛
楊青村距離玉林市博白縣寧潭鎮(zhèn)政府所在地約20公里,這里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走進村子,向村民一問,就能知道哪里是楊青村小學丹地形教學點。簡陋的教室里,一個清瘦而精神的男人正在開展復式教學,他就是該教學點的教師王福申。
半路出家,愛校如家
王福申是1997年來到丹地形教學點的,嚴格地說,這一年他才正式“踏上教壇”。這之前,他是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子。
楊青村地處偏遠,經(jīng)濟相對落后,丹地形教學點就設(shè)置在這“窮鄉(xiāng)僻壤”中。18年前,這里沒有圍墻,三間村民捐資修建起的教室陳舊破爛,教室旁邊都是耕地,學生活動的場所只有三四十平方米的空地。因為條件落后,該教學點常年缺乏教師,僅存的兩名公辦教師與一名民辦教師只能實行復式教學或包班教學。“外面來的教師根本留不下來,有一次一個從外地來應(yīng)聘的教師剛到校就被嚇到了,第二天就離開了。”時任楊青村小學校長刁紹基這樣告訴筆者。后來,總校只能采取抽簽的辦法安排教師到這里任教。1997年春季學期,教學點一名教師請了產(chǎn)假,刁紹基校長想起了念過高中的王福申。
當時的王福申農(nóng)忙時是種田、養(yǎng)殖的農(nóng)民,農(nóng)閑時是建筑工人,雖不算太富裕,但也能維持家庭開支。刁紹基校長的到來,讓王福申家里炸開了鍋,家人堅決反對,王福申也顧慮重重——當老師意味著不能有更多時間照顧家庭,微薄的收入也難以維持家庭開支。但考慮到學生立刻面臨沒有老師授課的困境,同時考慮到自己兩個孩子也在該教學點上學,于是他答應(yīng)前往試教一個月。誰知,當初說好的一個月,因故變成了一個學期;等到第二個學期,原來請假的教師又調(diào)離了教學點,他又經(jīng)受不住眾人的請求,留了下來。
初始教書時,王福申常常感到憂慮,自己沒有經(jīng)驗,怎樣才能把教學點的工作做好呢?為了讓學生安心學習,他決定從改善教學環(huán)境入手。他從家里拿來木板、釘子,利用課余時間修理課桌椅,又拿來廢報紙帶領(lǐng)學生裱糊破損的墻壁,還自費買來玻璃和油漆裝修門窗。刮風下雨天,他必到學校巡查排險、疏通水溝……作為教學點的負責人,大小事務(wù)他全操持,幾乎包攬了所有的維修工作,別人都說他把學校當成了家。
2001年,王福申被調(diào)往距丹地形教學點7公里的石觀山教學點任教。該教學點的條件更艱苦,只有10余名學生。換了“新家”,王福申又當起了“泥水工人”,他運來一大籮筐新瓦片,爬上房頂逐片檢查、翻修。因為從家往返教學點要花費三個多小時,為了不耽誤工作,王福申就住在教學點附近。石觀山村當時還未通電,每當夜幕降臨,他的小屋里就透出微弱的燈光。他說:“天黑了,我就點一盞煤油燈。煤油太貴,我都是備課、寫教案和改作業(yè)后就滅了。”
王福申愛校甚于愛家。2004年暑假,一股特大強臺風夾著暴雨突襲當?shù)亍K麚膶W校的財產(chǎn)受損,冒雨趕往學校,看到一棵倒下的大樹把教室屋頂?shù)耐邏籂€了、檐壓斷了。待風勢稍弱,他便與堂弟一起爬上屋頂把樹砍斷搬開,將屋頂修好。而在當天,他家房屋的瓦片也被臺風吹開了不少,因來不及搶修,屋內(nèi)的許多物品都被淋濕了。
2005年春季學期,由于生源、師資力量再次嚴重流失,丹地形教學點又面臨被撤銷的窘境。在當?shù)厝罕姷膹娏乙笙拢醺I曛胤档さ匦谓虒W點。看到教學點條件仍舊落后,他立即向上級部門反映情況,又與刁紹基校長多方奔走,終于在2008年為教學點爭取到上級撥款12萬元、村民集資3萬余元用于修建教學樓。2009年,該教學點建起了擁有兩層共四個教室的新教學樓。2012年,在他積極奔走、多次反映后,石觀山教學點也由村小學籌資12萬建起了一間鋼筋水泥結(jié)構(gòu)的教室,學生終于不用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課了,大家都說王老師功不可沒。
勤懇教書,細心育人
王福申雖然學歷不高,沒有受過專業(yè)的師范教育,但他始終以一名合格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鄉(xiāng)村教學點環(huán)境差、師資力量薄弱、學生基礎(chǔ)不好,嚴重影響著教學質(zhì)量。在石觀山教學點,由于學生數(shù)量少,年齡參差不齊,學校采取隔年招生的辦法辦學(一年招一、三年級,次年招二、四年級)。教學點只有王福申一名教師,他深感自己學歷低,經(jīng)驗少,要實施復式教學有難度,于是積極參加縣教育局組織的學習,周末和寒暑假忙完農(nóng)活后,也自覺看書學習。他說:“社會在發(fā)展,山區(qū)教師不能落伍!”他先后參加繼續(xù)教育、計算機及骨干教師等系列技能培訓,均順利畢業(yè)。近幾年,教材變換快,教學要求越來越高,他不僅借來各種理論書籍研究,還自制了一些簡易教具,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shè)情境,開展靈活多樣、切實可行的教學活動。
針對學生基礎(chǔ)差的情況,他常向有經(jīng)驗的教師請教,根據(jù)新課標要求研究教材教法,找出重點難點,結(jié)合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和學生實際情況認真?zhèn)湔n。近幾年來,他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參加鎮(zhèn)里的學科統(tǒng)測,優(yōu)秀率、及格率均居全鎮(zhèn)前列。
愛生如子,是王福申對自己提出的另一項要求。由于地處偏僻,村民生活水平較低,鄉(xiāng)村里大多數(shù)青壯年都選擇外出務(wù)工,學生基本都是留守兒童。王福申不僅要當老師,還要做學生的“爸爸”,他關(guān)注學生的學習,也關(guān)心學生的身心健康。一次,他正在上課,忽然發(fā)現(xiàn)學生黎聰臉色發(fā)青,眉頭緊鎖,伏在課桌上。詢問得知黎聰肚子絞痛難忍,他二話不說就背起黎聰,走了三公里多的陡峭山路趕往醫(yī)院,這才沒有耽誤病情。
丹地形教學點地處低洼地段,防洪、防澇、防溺水都是需要重視的工作。每次發(fā)洪水,王福申都要親自接送學生上下學,背著每個學生趟過溪流和低洼積水地段。2008年的一次特大洪水中,暴雨連降不停,水位不斷上升,學生回家的路被淹沒了。雨停后,他堅持護送平山屯的十幾名學生繞道回家。他打著傘在前面開路,等把學生送到家門口時,他的手腳都被雜草、荊棘割破了,家長們看到此情景,都十分感動。
王福申對學生的愛遠不止這些。有一個學期開學,學生莫一聰遲遲沒到學校報到。王福申知道她家庭經(jīng)濟困難,母親病逝,父親體弱多病,哥哥、姐姐均輟學外出務(wù)工,于是在放學后,步行5里多的山路來到莫一聰家,勸她的父親讓她重返校園。家訪結(jié)束,王福申又聯(lián)系了莫一聰?shù)母绺缃憬悖谒麄兌嘟逃㈥P(guān)心莫一聰,不要放棄讀書的機會。返校后,莫一聰變得勤學好問,成績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要不是王老師,我現(xiàn)在可能都無法跟其他同學一起上課了,而是像我哥哥姐姐那樣去打工了。”莫一聰說。
教學點里還有一名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陳平,平日里情緒低落,缺乏上進心,經(jīng)常遲到早退,成績也很落后。王福申多次開導她,但她總是閉口不言。有一次數(shù)學檢測她只考了二十多分,第二天就不來上學了,只讓同學捎口信說是生病了。王福申專程前往家訪,了解到原來陳平的母親因為生活艱難,說要把她送回她父親那里。王福申立即做了她母親的思想工作,后來又多次找陳平談心,幫助她分析母親的處境和心情,告訴她:“媽媽說不要你并不是真的不愛你,她在生活中受了很多挫折,只有你能給她安慰和希望,媽媽多么盼望你將來有出息呀!”在王福申的細心輔導下,陳平后來不僅再沒曠課,成績也慢慢有了進步。
近年來,教學點的教師來了又走,只有王福申一直堅守著。勤懇、真誠的他深深地打動了當?shù)氐膶W生和家長,村民們都親切地稱他是“掌校”(方言。指專門看管學校的人),家長們都說:“孩子交給王老師,我放心。”光陰飛逝,王福申即將退休了,但他決心站好最后一班崗,他說:“在山區(qū)當教師雖然清苦,但苦中有樂,我要把心思都放在孩子們身上。當一名教師是我一生無悔的選擇”。
(責編 陳 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