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明
為什么取名“尋路語文課堂”?其言外之意是我們的語文教學經(jīng)歷了曲折,走過了彎路,甚至誤入了歧途,而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還走在尋找理想語文課堂的路上。那么,當前語文課堂教學存在什么問題?理想的語文課堂是什么樣子?它的標準是什么?如何才能實現(xiàn)理想的語文課堂教學?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回歸語文的本源,靜心研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
一、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癥結(jié)
(一)教師文本解讀能力的缺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這段文字告訴我們:要上好語文課,上出帶有“語文味”的語文課,教師必須學會解讀文本,走進文本,深入挖掘文本背后蘊藏的東西。
然而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有的語文教師已經(jīng)不讀教材了。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不斷發(fā)展,教師獲取語文教學資源的渠道多了,選擇語文教學的手段也多了,但是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有的教師弱化了對文本的研讀,簡化了教學過程,如上網(wǎng)瀏覽教案、案例、教學設計→選擇下載→簡單修改→課堂搬用,這樣的教學過程缺乏師生之間的對話,缺乏思維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只是一種實況轉(zhuǎn)播,長途販運。
語文閱讀教學是教師通過自己的閱讀體驗和閱讀思考,喚起和激發(fā)學生的閱讀體驗和閱讀思考的過程,學生在這種共生的閱讀過程中學會閱讀。如果教師沒有自己的閱讀,沒有解讀文本的體驗,那么就無法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
(二)語文教學過度求異化
說起教學改革,最熱鬧的莫過于語文學科了,如“詩意語文”“綠色語文”“生本語文”“生命語文”“生態(tài)語文”“草根語文”……是不是在“語文”的前面加上一個這樣或那樣的定語,語文教學就變得不一樣了呢?其實不然。面對浮躁的語文教育生態(tài),語文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靜下心來,回歸語文的本源,研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然而在功利面前,有的語文教育工作者違背了語文教育的本質(zhì),過度地追求語文教學的異化,誤導了一大批語文教師。
前幾天,筆者看到一篇《背影》的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學生和家長共同寫一篇《背影》讀后感。
課堂學習活動:讀和看。
第一步:挑選一則家長寫得最感人的讀后感,由孩子親自朗讀。
第二步:重讀教材中“望父買橘”文段,加深對這部分內(nèi)容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步:播放歌曲,教師把家長近萬字的讀后感印發(fā)給學生,預留20分鐘給學生閱讀。
設計這篇教學的教師闡述了其設計理念:“該教學設計以學生、家長與文本的深層對話為媒介,啟動了文本與現(xiàn)實的對話,也啟動了一家三代人的情感對話。學生經(jīng)歷了一次豐富而深刻的情感體驗和生命體驗,相信在一篇篇真情流露的讀后感中,學生會對父親這一群體的生命價值產(chǎn)生更深刻的認知。”
聽了這位教師的闡述,筆者除了佩服他的求異能力,更多的是無奈。試想:“家長與文本的深層對話”與學生閱讀課文《背影》有什么關系呢?讓學生讀父親寫的讀后感,這是在上班會課還是在上語文課?這位教師說到了“學生經(jīng)歷了一次豐富而深刻的情感體驗和生命體驗”,可是學生并沒有從閱讀課文《背影》中得到生命體驗,只是從父親寫的讀后感中獲得感悟,實際上并沒有體現(xiàn)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教學理念。
這樣的教學設計使語文課堂變成了“教堂”。為此,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嚴華銀曾言辭激烈地批評過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他說:“如今的教材和課堂被思想、品德、社會、生命等各類教育主題強勢占領,使不少語文課堂變成了‘教堂。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提升、思維的變化,似乎已不在教師的考慮之中。這樣的教學,讓語文陷入了玄學和不可知論,課堂變成了謎語的世界,真正關乎語文的教學已不見蹤跡。”《背影》是一篇散文,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是有依據(jù)的,而不能隨意生發(fā),肆意拓展,上述的這篇《背影》教學設計其實沒有多少語文教育價值,純粹是為了標新立異。
(三)語文教學過度應試化
當前,語文教學似乎成了考試的語文。為了應付中考,有的教師在初一就進行中考模擬訓練,學生沒有了學習的過程,只有練習和做題,語文教育成了考試的語文。有的教師會問:“難道學生可以不考試嗎?可以不中考嗎?”當然,學生要考試,但我們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語文素養(yǎng)難道是靠做練習能夠培養(yǎng)出來的嗎?說實話,如果以考試作為依據(jù)來開展語文教學,根本不用教3年,只需1年就可以應付中考了。因此,遵循語文教育教學規(guī)律,研究教法和學法,讓學生有趣地、自主地活學活記才是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
江蘇省泰州中學董旭午老師在講解烘托、襯托等寫作手法時,采用了“回歸生活和語用現(xiàn)場舉例講解”的方法進行教學。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娶媳婦放鞭炮是烘托,找一對伴郎伴娘就是襯托,因為烘托只是為了渲染氣氛,助煽情感。如果伴郎伴娘也打扮成新郎新娘的樣子,那就不是伴郎伴娘了,那就應該是辦婚禮的兩家進行對比,看看到底誰家辦得更氣派了。襯托有主有次,一切都是為了襯托主;對比則不講主次,只講對比雙方誰更怎么樣。
董老師的教法可謂生動有趣,那是他認真研究教法的結(jié)果。筆者反對過度的考試和練習,但是絕不反對適度的測試和總結(jié)。我們無法回避考試的“殘酷”,關鍵是我們要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指導學生進行考試和練習。例如,在講評試卷時,教師不僅要給予學生答題方法的指導,還要把語文閱讀題的講評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指導學生自主提煉文本內(nèi)涵,使考試變成學生的閱讀積累。
二、理想的語文課堂教學標準
什么樣的語文課才算是一堂好課?這是涉及語文課程評價的一個命題。目前,課程論專家、教材論專家、教育專家眼中給出的答案并不一致。endprint
語文出版社王旭明社長認為,真語文就是“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為目的”。同時他指出,好的語文課就要不裝、不演、不做作,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真讀、真說、真寫、真對話。
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榮生教授認為:合宜的教學內(nèi)容是一堂好課的最低標準。他說,語文課堂教學的失敗、無效,問題主要出在教學內(nèi)容上。一堂語文課,如果沒有合宜的教學內(nèi)容,那么無論在教學方法上玩什么樣的花招,都不可能是成功的語文課。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專家葉瀾教授認為:沒有關于一節(jié)好課的絕對標準,但有關于一節(jié)好課的最基本的要求,比如,有意義的課,即扎實的課;有效率的課,即充實的課;有生成性的課,即豐實的課;有常態(tài)下的課,即平實的課;有待完善的課,即真實的課。
可見,對于語文好課的標準并沒有統(tǒng)一的答案。那么,語文是什么?如何上好語文課呢?
語文課標是這樣描述語文課程性質(zhì)的:“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從這段文字描述中,我們可以設計出理想的語文教育的模樣:它應當是工具性、實踐性、人文性、創(chuàng)新性融為一體的詩意的一門課程,由此展開的語文教學應該是以人為本、以語言訓練為核心、鮮活生動的多姿多彩的最幸福的教育。
在應試的壓力下,有的語文教師的教學行為變得扭曲甚至變形。因此,我們要讓教師們看到真正的語文教學是什么樣子的,并引導他們探尋語文課堂教學的真諦。
三、理想的語文課堂教學必須關注的幾個層面
(一)有效的文本解讀
有效的文本解讀要求教師必須有不依賴教參的硬功夫,教師必須親自閱讀文本、解讀文本,并且需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直面文本。這是教師解讀文本的起點,教師只有讀出了對文本的真切感受,才能夠從自身的閱讀感受和閱讀經(jīng)驗出發(fā),去思考和預判學生在閱讀文本過程中可能產(chǎn)生的閱讀感受,以及可能遇到的障礙或問題。比如,一位教師在確定《紫藤蘿瀑布》一文的教學內(nèi)容時,經(jīng)過反復閱讀文本,一共提出了20個問題,如“藤蘿遭遇了怎樣的不幸”“作者從曾經(jīng)遭遇不幸的藤蘿而如今依然旺盛綻放獲得了怎樣的人生感悟”“文中插入一段寫十多年前家門外的一大株紫藤蘿起到了什么作用”“作者是怎樣描寫紫藤蘿花的”等。問題是教學的起點,教師讀出問題的過程,也就是尋找和確定教學內(nèi)容的過程。因此,一堂有效甚至高效的語文課,準確合宜的教學內(nèi)容一定是教師反復研讀文本的結(jié)果,也是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第二,教師要為文本的解讀尋找學理依據(jù)。這一步非常重要,是教師從普通讀者向?qū)I(yè)閱讀者和研究者角色轉(zhuǎn)變的關鍵。它要求教師翻看與查閱大量與文本相關的參考資料,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為文本解讀尋求理論支撐和事實依據(jù)。教師只有把教材讀厚了,教學內(nèi)容才能夠變得豐厚起來。實踐證明,凡是高效的課堂,一定是有厚度的課堂。比如,前文提到的從《紫藤蘿瀑布》一文中讀出20個問題,要逐一解決這20個問題,教師必須經(jīng)歷一個反復閱讀和查證資料的過程,了解作家宗璞寫作本文的背景,了解宗璞散文創(chuàng)作的風格,研究作者行文的思路和本文托物言志的寫作特色。只有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反復讀厚教材的過程,教學內(nèi)容才會變得清晰起來。
第三,教師要具有強烈的課程意識。這里強調(diào)的課程意識,就是在選擇確定教學內(nèi)容的時候必須將文本回歸到教材的編排體系、回歸到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發(fā)展體系當中,依據(jù)語文課標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進一步研判哪些內(nèi)容是教材編寫者試圖通過該文本需要教師進行教學的?哪些內(nèi)容需要反復訓練?哪些內(nèi)容的教學能夠發(fā)展學生的能力素養(yǎng)?哪些內(nèi)容是學生在該學段已經(jīng)掌握的或能夠掌握的?哪些內(nèi)容需要留待今后學生在更高學段繼續(xù)學習與掌握?經(jīng)歷了這樣一個過程,我們所確定的教學內(nèi)容就更能夠貼近語文課標和教材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學習需求。再回到《紫藤蘿瀑布》一課,這位教師雖然在文本研讀過程中讀出了20個問題,研究了20個問題,但是真正進入課堂教學,必然要依據(jù)語文課標關于閱讀教學的目標、教材主題單元的學習目標和八年級學生的學習實際進行合理的取舍,最終提煉出“藤蘿遭遇了怎樣的不幸,人又遭遇了怎樣的不幸”“作者從曾經(jīng)遭遇不幸的藤蘿而如今依然旺盛綻放獲得了怎樣的人生感悟,這樣由物及人的寫法有什么好處”等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問題,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既貼近語文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要求,又符合學生的學習實際,課堂教學自然是有效且高效的。
(二)有效的活動設計
前面的研讀文本固然重要,但也只是為教學設計奠定基礎,有效的教學設計才是確定教學內(nèi)容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而教學活動則是教師引領學生向教學目標邁進的重要途徑。為了避免語文教學出現(xiàn)過度求異化,教師應當圍繞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做好活動設計。
研讀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余映潮的課例,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余老師的語文課堂基本上都是通過精心的活動設計來推進教學的。比如,執(zhí)教《濟南的冬天》一課,余老師只設計了兩次學習活動。第一次學習活動:閱讀課文,說一說在“溫晴”“寶地”“奇跡”“有山有水”“慈善的”“理想的境界”這6個詞語和短語中,哪一個最適合概括濟南的冬天的特點?第二次學習活動:美段細讀——品讀“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文段。余教師一共設計了5道題,1道必做題,4道選做題。必做題是:說說在這個段落里你發(fā)現(xiàn)在表達上的一個美妙之處。選做題是:1.對這段文字進行詩意的“畫面命名”。2.畫出像線索一樣貫穿全段的一個字。3.說一說“頂”“鑲”為什么用得好。4.品析“帶水紋的花衣”的表達之妙。一堂課開展了兩次學習活動,學生不僅從總體上把握了文意,理解了作者筆下濟南的冬天“溫晴”這一特點,領會了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喜愛之情,還提高了閱讀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真正實現(xiàn)了“教學思路清晰,提問精粹實在,品讀細膩深入,學生活動充分,課堂積累豐富”的語文課堂教學目標。
(三)有效的規(guī)律探尋
當前,語文教學在應試化、技術化、功利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對此,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黃厚江提出:“要回到語文的原點,重新審視,重新出發(fā)。”找尋原點,從原點出發(fā),有利于我們探尋語文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我們只有找到規(guī)律,按照規(guī)律行事,語文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高效的。其實,每一種體裁樣式的文章的教學都有其特定的規(guī)律,下面筆者以古詩詞教學和文言文教學為例,探討其教學規(guī)律。
首先,古詩詞概括起來有四個特質(zhì):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韻美。弄清了古詩詞具有的基本特質(zhì),也就明白了古詩詞教學內(nèi)容的指向,那就是帶領學生鑒賞古詩詞的意境美、情感美、建筑美、音韻美。美學家朱光潛主張:“無論是欣賞或是創(chuàng)造,都必須見出一種詩的境界。”因此,“入境”是古詩詞鑒賞活動的核心,讀者鑒賞古詩詞是一個透過意象進入意境,進而還原詩人審美體驗的一個過程。因此,鑒賞古詩詞應當遵循古詩詞的特點,按照“誦讀—入境—涵詠”的路徑設計教學,從而實現(xiàn)有效鑒賞的目標。
其次,在文言文教學方面,從語言的特性來看,我國語言學家王力在《中國語法理論》一書中指出:西洋的語言是法治的,中國的語言是人治的。因為是“人治”的,所以必須重視人的體味、領悟。因此,文言文教學不能將字詞從具體的篇、章中找出來單獨解釋,也不能脫離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來學習。鑒于此,初中文言文教學應該以“文”帶“言”,“言”“文”結(jié)合,從而達到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所謂言文結(jié)合,是指在疏通字義的同時,從篇章閱讀的角度推敲詞語的語境義;在分析篇章時,應著眼于篇章的整合,并與語詞理解相結(jié)合,在理解中賞評,在賞評中理解。這樣,“言”和“文”之間就能夠融為一體,實現(xiàn)“言”“文”相通,自然就形成了實而活的言語經(jīng)驗。
古詩詞和文言文的教學有其規(guī)律可循,推而廣之,散文、小說、現(xiàn)代新詩等體裁樣式的文章的教學也有規(guī)律可尋。只要我們用心探尋,就一定能夠找到合適的教學路徑。
語文教學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話題,筆者認為,“色彩紛呈”的教學理念我們完全可以兼容并蓄,而凸顯自己的語文教學特色才是第一要務,語文教學應當是“平淡中見功底,簡單中見神奇,扎實中見智慧”,從而走向“返璞歸真”,真正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高效。
(責編 歐孔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