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萍
在高科技迅猛發展并日益滲透于教育又改變著教育的今天,怎樣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來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這已成為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容回避的探索課題。筆者就此作些研究與探索,望各位專家與同行不吝賜教。
一、現代信息技術的感受性、新穎性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我們知道,主動性是創新思維的一個首要特征。主動性是創新思維的基礎和前提,人們在開展創新思維的時候,必須首先具有一種強烈的內部動力。正是這種內部的推動力,才會有刻苦地學習,才會有思想的解放、思維的活躍、潛能的發揮,進而才會有創新思維的萌芽與培育。對兒童來說,主動性表現出一系列特征:強烈地好奇心、求知欲、濃厚的興趣等等。而現代教育技術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它的新穎性和感受性。教學信息的多媒體化——文字、圖像、圖形、聲音、視頻圖像、動畫等等,形象逼真,生動新穎,從而為學生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提供了強烈的外部刺激,使學生處于一種強烈的感受之中。正是這種新穎性和感受性,使學生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體驗,并迅速轉化為一種求知欲望,轉化成一種進入創造學習的主動性。
二、現代信息技術的可整合性、可擴充性特點,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擴散性
擴散性是創新思維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征。創新思維對問題的解答或者對于解決問題的方法,不限于只找到一種,它愿意找到多種多樣的辦法,或者多種多樣的演繹和推導,這就是思維的擴散性。擴散性又稱發散性,是一種充分發揮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識圈,從多方推測、假設和構想中,尋求新設想的思維方法。它不像一般的思維形式那樣,試圖在起點(問題的提出)和終點(問題的解決)之間只畫一條直線,而是從起點出發,向四面八方畫射線。用藝術的語言來講,就是“智慧的光芒四射”因此,有的學者認為,發散性思維就是創新思維,從而把創新性思維與發散性思維劃上等號。甚至有的心理學者編制出發散性思維的測驗來測試創造性思維。由此可見,“擴散性的確是創新思維的一個最重要的成分。”而現代教育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廣闊空間,尤其是它可組合性、可擴充性的特點與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一拍即合,也正是在各種組合、擴充、整合的過程中,學生發散性思維得到培養。
三、現代信息技術的交互性特點,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獨創性,是創新思維的本質特點。從創新性思維的結構上看,要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制出新產品,這個新,就是獨創,是別人不曾想過的,或者是自己不曾知道的東西,獨具一格。科學技術人員發明創造、文學家的創作、理論家提出的創見,都是通過獨創性來實現的。現代教育技術的又一明顯特點是教學過程的交互性,計算機可以進行人機交互,而且具有豐富的交互界面,充分利用這種交互特性,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選擇適合自己學習的內容,安排學習進程,獨立地解決計算機提出的各種問題,從而培養自己的思維的獨創性。
四、現代信息技術的超文本和網絡特性,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探索性
探索性是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特征。可以說,沒有探索,也就沒有創新思維的產生。如前所述,在認識過程中,創新思維不依賴于固定的思維程序、思維工具和思維途徑。它是在多種可能性中探索、試驗,并在多次反復與游移中,將事物各方面的特征和現象加以考察,從而找出事物的差異性,進而去偽存真。在這個過程中,它往往要發揮換元機智,隨時準備改變認識的角度和手段,這種探索性的價值,就在于能打破舊框框的束縛,解放人的思想、使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從而產生認識的飛躍。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務必創設這樣一種情境,即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學習,發現知識,獲取真理,在探索中增長才干,發展創新思維能力。而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的超文本性與網絡特性則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探索性。北大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何克抗教授曾有過專門論述:“超文本是按照人腦的聯想思維方式,用網狀結構非線性地組織管理信息的一種先進技術。”“因特網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識庫、資源庫,它擁有豐富的信息資源,而且這些知識庫和資源庫都是按照符合人類聯想思維特點的超文本結構組織起來的,因而特別適合學生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式學習,這樣就為學生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就告訴我們:現代教育技術具備了大容量儲存教學信息的優勢,它可以穿越時空的界限,為學生提供大量豐富的學習材料,有助于培養學生通過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表達及發現問題,利用資源探究提高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句話: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的超文本和網絡特性有利于學生探索性思維品質的培養。
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筆者這樣結論并不是說只要運用了現代教育技術就可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其中,必須有個重要的前提條件,那就是,作為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師必須樹立現代教育的觀念、創新教育的觀念,必須掌握實施創新教育的方法。否則,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只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