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寧
教育,本來就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的,學好語文終生享用。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而這些技能和方法的形成,需要教師不斷的引導和強化。因此,真正發揮閱讀教學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勢在必行。
其實,這一觀點,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在很早以前就提出來了。他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教師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應該建立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離開了實實在在的文本,方法、技能就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教師要明確“例子”的個性特征,每篇課文的思想內容、表達方式、結構層次、行文風格等方面都存在著差別,正是因為有了這種個性差異,課文才能多角度、大范圍地為學生提供一個個鮮活的典范。因此,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上創新,吃準目標,夯實基礎,指導學習。用好課文這個“例子”,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體驗。一定要帶領學生深入到文本的語言中,讓學生感受語言,熟悉語言,理解語言,借鑒語言。學生在與文本進行交流、發生思想碰撞時所產生的個性化理解,就是學生對“例子”的遷移與變通。這種內化,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的關鍵,是學生在學習中讀與寫的關系之魂,利用課文這個“例子”,得意、得言、得法,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訓練重點,努力實現“例子”的增值。
只有由分析課文內容的教學轉向以策略為導向的教學,注重讀法、寫法、學法的指導,以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運用語言能力以及學習能力,才能真正實現觀念創新、內容創新、教法創新。簡簡單單教語文,全心全意為學生,扎扎實實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