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勁梅
[案例背景]
1.新課標對中學語文詩歌教學作了明確的要求:“培養鑒賞詩歌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髙文學修養,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內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并給予恰當的評價”,同時還要求,“學習鑒賞詩歌的基本方法,把握詩歌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并嘗試詩歌的創作”。
2.現在,雖然幼兒園就已興起了讀背古詩之風,但是,進入高中階段,不少學生對古代詩歌的學習興趣與教師的想象、期待相差甚遠,更有甚者,有些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心懷恐懼。盡管有些學生對古代詩歌還“初衷不改”, 但因詩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現形式,語言的跳躍感很強,而學生詩歌常識、鑒賞經驗貧瘠,古代詩歌讓這些學生雖“衣帶漸寬終不悔”, 卻依然“為伊消得人憔悴”。
[原因探尋]
1.濫用媒介,破壞了學生的想象空間,讓學生形成了思維定式。
2.自主學習,信馬由韁,教師不能適時恰當地引導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思維和文本解讀。
3.學生不會質疑,缺少創新,導致學生在原有的學習基礎上不會對知識橫向、縱向遷移。
4.功利浮躁,文化瑰寶被教師膚淺地當做了文言文翻譯,被學生純粹當成了高考試題。
[案例描述]
在古代詩歌的教學中,可以選擇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
1.導入新課:
以人格思想或藝術特色導入,清晰而深刻,震撼學生的心靈。或將抽象的術語變得形象可感,這樣就激發了學生走進詩歌、走近詩人的興趣。
教讀《登高》時,可以運用黃燦然的詩歌《杜甫》中的詩句導入:
歷史跟他相比,只是一段插曲;
戰爭若知道他,定會停止干戈;
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尋找深度。
上天賦予他不起眼的軀殼,
裝著山川、風物、喪亂和愛,
讓他一個人活出一個時代。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登高》,走近杜甫,看一個愁苦流亡的詩人,如何凝固成一座讓歷史成為插曲、讓干戈為之止息、讓痛苦刻上深度、讓一代風云回響歷史長空的“詩峰”。”
該導語,從現實主義、愛國主義的高度,以杜甫偉大的靈魂吸引了學生,感動了學生。
教讀《蜀道難》時,可以從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導入:
“李白,中國詩壇上最為輝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義情懷,在他五彩繽紛的山水詩中始終閃爍著奇異的靈光。他眼里的黃河,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未必壯觀的廬山瀑布,在他的筆下也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他以吞吐宇宙的豪氣,讓神思在時空之中毫無拘束地游行。今天,讓我們來學習被人稱為‘奇之又奇,然自騷人以還,鮮有此調也的詩篇《蜀道難》。”
該導語在耳熟能詳、氣勢磅礴的詩句中,生動而鮮明地體現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牢牢抓住了學生的心。
2.反復吟誦,探討景、境、情的關系。
詩歌鑒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如何依據自己的經驗積累、審美習慣和美學理想等,在反復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抽象的、凝練的語言文字還原、補充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人的內在情思 。
在《登高》的教讀過程中,針對悲秋這一層面,從文本出發,可以設計如下問題探究討論:
①首聯共寫了幾種景物?哪一個意象讓你感受最深,能否作形象的描繪?
②“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3.學會質疑,不盲目接受定論,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對于古代詩歌的學習,要從文本出發,引導學生立體、客觀地鑒賞作品,認識詩人。
李白的詩作,不僅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精神,而且還創造性地運用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他的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李白說自己寫詩是“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嘯傲凌滄洲”,詩圣杜甫也高度稱贊李白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他的浪漫主義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以及這一藝術特色的成因,對學生而言是模糊的,是從小就被動接受的定論。所以在《蜀道難》的教學過程中,當有學生質疑時,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理念和精神欣喜,并以此為契機,鼓勵引導學生聯系學過的李白的作品進行探究,將一首詩的學習拓展為一位詩人一個專題的研討。
[案例思考]
1.錢理群先生說:“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塊字連綴而成的中國古典詩詞,一直洋溢著一種獨具魅力、生生不息的靈性風韻。靈性是古典詩詞的一種鮮活氣脈,故非吟誦涵詠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學生需在教師指導下,口誦心惟,咀嚼體悟,共鳴感奮,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精神的原動力。古典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現。吟誦涵詠創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的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和責任感。
2.教師應該從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為具有一定的信息素養的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并成功地將閱讀教學引向學生對文本本質的叩問。
3.詩歌教學既是一種知識教育,也是一種情感教育,更是一種審美教育。讓學生運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真正走進作品,走近作者,才能真正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將這些融合在古詩詞中的智慧、風骨、操守、人生態度,內化為學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