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靜
漢字是世界古文字中唯一流傳至今的文字,是表音兼表意的文字,是注重審美形象的文字。漢字如歌如畫,不僅外形很美,內涵也極其豐富。可以這么說,一個漢字就是一首詩。
一、運用“溯源——對照”法,教好構字率較強的基本字
漢字的構成一般來說是先有象形,后派生出指事、會意、形聲乃至假借和轉注。據此可知,獨體的象形字具有極強的組構功能。教好象形字對稍后學習指事字,特別是合體的會意和形聲字是十分重要的,將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較好地形成小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如:“刃”是刀上非常銳利的一點;“本”和“末”用一橫來標示位置等。指事字為數不多,但可以啟發學生利用奇特聯想的方法來識記。
二、強化偏旁教學的字理意識,做到“教一個得一串”
漢字80%以上是形聲字,掌握了常用的、組字率較高的象形字、指事字以及它們作為形旁時用于表義的特點,就能形成識字的能力,進而“無師自通”地創造性地學習大量的形聲字。
因而,為了學生能依據字理去創造性地學習漢字,教師就要提高自身的文字學水平。教者一定要掌握“六書”的基礎知識,特別是對常作形聲字形旁的偏旁部首必須熟記于心且能嫻熟地運用,才能真正地做到教師“教一個”,學生“得一串”。
三、根據兒童的思維特點,把抽象的符號形象化,進行會意字的教學
會意字是古代六書中的一種,它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象形符號合在一起,表示一個新的意思的字。教學會意字可以先通過形象化的圖畫來揭示漢字的造字規律,后面再附有包含這組生字的韻語,以提供語言環境。這樣識字富有情趣,幫助學生理解字義。識字本身是枯燥的,因此,教師一定要在起步階段通過多種途徑,尤其是變抽象符號為形象畫面,來營造識字教學的良好氛圍,充分調動起兒童識字的興趣,不斷激發學生去體驗識字的樂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樂于識字,主動識字,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祖國文字奧秘的欲望,對學習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
四、“分分合合”科學而靈活地解析漢字。
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說:“人之不識字也,病在不能分。茍能將一字分為數字,則易記難忘矣。”王氏之說,可謂中國傳統識字教學方法最精辟的概括。“分解——組合”當是我們進行合體字教學的一種最主要的方法,也是中國傳統的優良的漢字蒙學法,我們應傳承并發揚光大之。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分解——組合”的教學方法常常又是靈活多樣的:
1.畫圖法 即用圖畫將漢字的本義表示出來。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限的,它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在識字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思維的特點,引導學生想象,幫助他們把抽象的符號具體形象化,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
簡筆畫言簡意賅、形象生動,而且內蘊豐富,給人以極大的想象空間。低年級兒童對圖畫的興趣濃于文字,在生字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勾勒簡筆畫,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從而實現高效識字。如:教學“休”字,教師利用簡筆畫勾出一根枯木,一個人輕倚在枯木上閉目“休”息。由于圖畫形象、具體,十分有利于將漢字的形與義緊密聯系起來記憶,以加深對漢字本義的理解。
2.演示法 通過演示的方法來讓學生直觀地掌握漢字的音形義的關系。如“醉”、“酣”、“醒”這類字都與喝酒有關系,可以給生字配上“身體動畫”“思維動畫”,學生運用想象,讓字義在腦海里如動畫般流出來,讓一個個靜止的生字都活起來,初步培養他們的識字能力。給字配“畫”恰當地結合在“圖畫”與文字的巧妙聯系中,豐富了學生的想象,使學生生動地識字,有效地提高學習效率。
3.串解法 即對構字部件作合乎情理的拼意解說。如“岔”字,山擋住去路,分出一條岔道;“叛”,從整體分出一小半,跑向相反的方向,這是叛變的行為。
4.想象法 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海闊天空式”的聯想,以達到識字的目的。如教學“怕”字,可引導學生想象:由于“心”理害怕,臉都嚇“白”了。“甜”字聯想為:舌頭舔著甘蔗真甜。
5.故事法 安子介曾說過 :“漢字是一個阿麗斯仙境的領域,每一個轉彎抹角就有一段故事。”所以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構字的特點,把一個個抽象的漢字演繹、活化成一個個小故事。如教學“闊”字時,可給學生簡略地講述三國時期楊修在曹操花園門上題“活”字的故事,以加深他們對“闊”字的識記。
6.對比法 通過兩個或一組易混字的某個部件進行比較記憶,使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如:教學這樣四個不同的形聲字——“池、馳、地、他”。可以通過極富有童趣和智慧的拼字游戲,讓學生區分部首, 從而輕而易舉地掌握一批具有規律的漢字。
7.童謠法
可運用兒歌來幫助學生識記漢字的字形。如:教“碧”字,兒歌可編為:“王大娘,白大娘,二人坐在石頭上。”“雙人十四一條心,德字永遠記我心”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