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同柱
雨果說:“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確實,優秀的文學作品離不開想象,審美離不開想象,語文教學同樣離不開想象。要想讓我們的語文,始終是生動的語文,生活的語文,生態的語文,就要努力讓學生的心靈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閉目想象與畫外音
畫外音,指影片中聲音的畫外運用,即不是由畫面中的人或物體直接發出的聲音,而是來自畫面外的聲音。旁白、獨白、解說是畫外音的主要形式。畫外音擺脫了聲音依附于畫面視像的從屬地位,充分發揮了聲音的創造作用。閱讀教學中,在影像再現時,適當運用畫外音的形式,不僅使學生能深入感受和理解畫面形象的內在涵義,而且能通過具體生動的聲音形象獲得間接的視覺效果,強化了“影像再現”想象的視聽結合功能。
畫外音的設計也很講究,它必須能觸動學生的心靈,撥動他們的心弦,這樣才能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想象力能帶領我們超越以往范圍的把握和視野?!保ò矕|尼·羅賓斯語)當所有同學閉上眼睛把朱自清的《背影》中父親攀爬的這一幅畫面在腦海中再現出來時,老師飽含深情的畫外音同時響起:自己一個至親至愛的人,中年發福,步履蹣跚,在鐵警的呵斥聲里慢慢探下身,搖搖擺擺,穿過危險的鐵道,在眾目睽睽之下甚至是嘲笑聲中咬牙使勁,甚或汗流滿面地努力攀爬,只為給你買幾個橘子……
事實證明,這確實能打動心靈的深處,因為它是從學生的心里發出來的,是師生心心相印的活動。在這里,語文課也成了學生生命成長的殿堂。
二、鏡頭再現與重組
許多作家在文學的藝術表現形式上,運用了畫面感很強的現代派手法——蒙太奇(哪怕在他們的年代還不知蒙太奇為何物)。他們的共同點是有很強的文學接受意識,寫作時又有很自覺的影像意識,創作手法之嫻熟,鏡頭感之強烈令人驚嘆。無論是在電影剪輯組合中,還是文學創作中,鏡頭都可以通過光影、景別、角度、運動、組接等不同變化,產生魔術般的效用,以傳達導演或作者的意趣與匠心。
語文教學時,我們也可以通過想象把一組組鏡頭重新組合起來,以再現文中的意境,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就有豐富的鏡頭變化。
先是一組特寫鏡頭:枯萎的藤蔓,滄桑的老樹,盤旋的暮鴉,古樸的小橋,潺潺的流水,靜默的人家,荒涼的古道,踽踽獨行的瘦馬。作者將這些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
這一幅秋景,一面是荒涼凄楚的蕭瑟景象,一面是清雅恬靜的安逸景象,對比可謂觸目驚心?!翱萏倮蠘浠桫f”這一組特寫鏡頭其實也構成了典型的空鏡頭,畫面中只有景物而沒有人物。學生完全可以想象出這樣一個境界:深秋的黃昏,荒涼的古道上,西風勁吹,落葉繽紛。道旁,纏著枯藤的老樹上,暮鴉已經回巢,不時啼叫幾聲。多么蕭瑟,多么凄涼!
我們還可以通過聲音把一個個分鏡頭連成一體:呀呀的烏啼,潺潺的流水,瑟瑟的秋風,無一不烘托出寂靜而蒼涼的氛圍,更好地幫學生體會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感受“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動人魅力。
三、留白與召喚
接受美學代表伊塞爾在《文本的召喚結構》中,提出了幾個著名的接受美學概念(如“空白”、“未定點”、“召喚結構”等),他認為文學文本是一個“召喚結構”,具有結構的空白。所謂空白,“是文章中作者有意或無意留下的、沒有寫明的、召喚讀者想象的未定性的空間”?!白髌返奈炊ㄐ院鸵饬x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
孔乙己坐著用手離去的這一“留白”尤其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萬家團圓的中秋節前,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初冬之時,他坐著用手“走”進了酒店,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 他用那雙手,在別人的說笑聲里,艱難地、悲涼地走出小酒館,走出讀者的視線,慘然謝幕!他究竟走向哪里?等待他的將是什么?“文學作品首先是為接受者而寫的。”這一“未定性空間”召喚著學生、督促著學生尋求答案。
綜上可見,在教學中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借助想象來創造和延伸美。應用得恰當,可以搭建對話平臺,使學生拓寬視野,凈化心靈,放飛思想,迸發智慧,并得到人性的洗禮。 影像再現可以讓心靈插上想象的翅膀,“想象則使我們開闊和升華?!?(愛默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