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聰明的教師在教學里為學生傳授知識,偉大的教師在靈魂里為學生點燃智慧。作為新生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師不僅要擁有前者的“聰明”,而且還必須具有后者的“偉大”。在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理念下,教師如何才能讓語文課堂亮起來,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做“偉大”的教育者呢?
一、讓學生的興趣和個性亮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是推動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重要動力。《論語》中也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以上都足以證明: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實踐也證明,一個人對某一方面的興趣越強烈,就越有可能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從而在與其興趣有關的領域里采取驚人的舉措,取得巨大的成功。達爾文小時候就對昆蟲有濃厚的興趣,長大了才造就了他的生物進化論。可是現在的家長和教師卻總擔心學生的分數上不去,一味地要求學生讀、背、記,學生的興趣個性剛剛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被打擊、扼殺在搖籃中。其實,美國教育家門肯的育人觀很值得稱道:“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長大了成為普通人居多,因此,教師不必刻意去追求要使學生怎么怎么發展,而必須遵循人才成長的規律。是小草就讓它裝飾大地,是參天大樹就讓它成為棟梁之材。”的確如此,人們經常說“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不必刻意追求學生的分數。語文課堂除了正確引導學生學習課本的有關知識外,還應把語文課堂“搬”進圖書館、閱覽室、互聯網,讓學生各取所需,各取所能,這樣的課堂效果會更佳。
二、讓學生的眼神和心靈亮起來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課堂上要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通過眼神的交流便可得知一二。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的眼神亮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眼、耳、手、口、腦的綜合能力,無疑是一個好辦法。如,在教學《木蘭詩》時,配上一曲《誰說女子不如男》,便給學生聽覺上美的感受。教學《核舟記》時,把美術課中的素描和簡筆畫搬入課堂,還利用多媒體展示核舟的形狀外觀。教學《蘇州園林》時,單憑課文的字里行間和幾幅簡易的彩圖而教,學生會不明不白的,為了上好這節課,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上網,查找相關的資料和圖片。教師不但從中了解了大量有關中外園林藝術的知識,而且還從網上搜集了一大批有關蘇州園林及其他園林的圖片,再以此精心制作成一個課件。在多媒體教室為學生送上一堂圖文并茂的精美之課,既讓學生領悟到了蘇州園林“如畫”的特點,又讓學生對世界園林藝術大開眼界。“語文素養不僅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而且還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因此,課堂的開放性與綜合性也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好途徑。要大力鼓勵學生課外閱讀,看報紙,看電視。例如,把有益的電視節目,如,《新聞聯播》《體育世界》《人與自然》《焦點訪談》《同一首歌》等,帶入課堂。與學生談古論今,談“天”說“地”,談社會人生,不僅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而且還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養和語文能力。
三、讓學生的思維和想象亮起來
恩格斯曾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然而,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很少考慮學生的思維和想象的空間,也沒有考慮學生的個性發展,總是采用“滿堂灌”的方式,一一道來,把學生當作裝知識的口袋,硬往里塞,有時強硬地將一篇含蓄優美的文章變成一杯白開水,扼制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其實,任何一篇文質兼美的課文,都像大自然五彩繽紛的花朵,學生則像一只采花釀蜜的小蜜蜂,蜜蜂的采花釀蜜當然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因此,在語文課堂上,務必要讓學生的思維和想象亮起來。如,教學《中國石拱橋》一文時,有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石拱橋的三大特點,即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哪個最為主要?為什么?一下子學生都七嘴八舌,眾說紛紜。教師應該先不急于去判斷誰的答案正確,而是點拔學生從“朽木不可雕”里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最終得出“結構堅固”是最為理想的答案。而在教學《斑羚飛渡》一文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面對如此有靈性的斑羚,你想向獵人說一句什么話?而在教學《死海不死》一文時,就可以留下這樣的問題: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死海永遠不死?這兩個看似與課文無關的問題,其實正是課文的延伸與發展,這正好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據國際教育成就評估協會新近所做的調查發現:美國學生擁有超強的閱讀能力和想象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高達65%的學生每個星期能得到至少6個小時的閱讀指導,而國際平均數僅為28%,而中國語文教育的弊病也就在于此。因此,要想讓中國的學生也有超強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無非有兩條途徑:其一是讓學生細致認真地觀察生活中人、事、物;其二就是博覽群書,善于思考和想象。
四、讓學生的實踐和創造亮起來
近幾年來,中國有許多高分的畢業生不被國際大學府青睞,也不被國際社會廣泛任用,有一條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國的許多學生都是高分低能。而這個“能”,就是實踐和創造能力。有一個社會調查家做了一項調查,結論是每個孩子都擁有獨特的天賦。而現在的學校教育只承認一種,那就是把課堂上灌輸給他們的知識寫在試卷上的天賦,然后用分數來量化。確實如此,現在的教育太過于強調課本的知識了,太強調分數了,其實語文是實踐性和創造性很強的課程,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如,在學習新聞和調查報告這兩種文體時,可以讓學生走出家庭,走出校園,進入社會,深入實地調查,親自參與,親身感受,攝取大量的第一手素材,這樣大部分學生都能寫出具有真知灼見和獨到見解的文章來。所以,學習語文知識,單靠教師的三寸不爛之舌,進行細致而耐心的講解,倒不如靠學生的親身實踐創造。應該讓學生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