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陽
(川音綿陽藝術學院 2012級戲文系,四川 綿陽 621000)
戲劇創作與生活考量
王春陽
(川音綿陽藝術學院 2012級戲文系,四川 綿陽 621000)
一個作家進行戲劇創作,主要是運用形象思維;以他的世界觀、人生觀所進行的藝術創作,劇本的復雜性、深刻性并不在于人物多、場面大,不在于豪言壯語,或故事的曲折奇特,而在于對社會生活、對人生、對人的了解。寫東西不應流于表面,不僅僅要讓人們當時看得有趣,更應該引導人們看后對生活進行考量。
戲劇創作;文學因緣;戲劇作品與生活
人們常常認為戲劇是一種文學形式,很多戲劇課程都是在文學系開設的。不但如此,很多劇作家都是詩人或小說家出身,或者身兼數職,既寫詩歌、小說,又寫戲劇。所以,在很多人眼里,戲劇創作首先更像是一種文學活動。
事實并非如此。我們可以從戲劇創作與生活考量的關系上,來更好地理解戲劇創作。戲劇創作與其他文學創作相同的一點,就是生活啟發作家,作家反映生活。而戲劇創作,與其他文學創作不同的一點,就是必須適合舞臺演出。這個區別非常重要。適合舞臺演出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給演員的表演創造更多的二度創作空間。有的劇作,或者劇作的某些部分根本不是寫出來的。很多即興創作的劇作、某些特定的儀式、某些整場的戲劇動作、傳達潛臺詞的行為,還有很多紀實戲劇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完全是在表演過程中完成的,有的根本就是通過口頭的即興創作和重復而成的。有些作品借助錄音機和許多人的想像一起來完成,因此表演結束后,有的東西也許記下來了,也許根本就什么記錄也沒有。還有一些作品,雖然有戲劇化的結構,卻完全是非語言的。換句話說,它們既沒有對白,也沒有語言,除了一個模擬效果的提綱外,幾乎沒有什么文字的東西。
因此,我們可以說戲劇是文學的一個分支,但是它又是一個特殊的、與眾不同的分支。它不僅僅是在紙張上對文字進行排列組合,而且是通過戲劇這個媒介讓無數的元素,諸如行動、演說、舞臺布景、服裝、舞臺裝置、音樂、畫面以及沉默相互發生作用而最終成為一部作品。戲劇是這樣一種文學形式,它的影響取決于集體的努力,而且對它的欣賞在很大程度上必須是自然自發的、即時和直接的。
一部戲劇作品只有在被搬上舞臺后才算真正完成。劇本還不是最后的作品,而只是作品的藍本、表演的基石。只有在被搬上舞臺之后,劇作這整座大廈才算真正竣工。一個劇本中某些最有影響力的部分在出現在紙上時可能顯得非常笨拙,比如莎士比亞作品中的某些臺詞。
事實上,這些并不復雜的臺詞通過富有激情的表演可以產生強烈的戲劇效果,它們是優秀表演的依托。對戲劇創作藝術而言,創作這樣的臺詞比雄辯的文學口才更加重要。
當然,對其他文學分支來說很重要的形式意義對戲劇也同樣重要。暗示的復雜性、描寫的準確性、充滿詩意的想像力、隱喻化的暗指、精心加工的語言節奏、抑揚頓挫的語調以及文本結構對戲劇效果都有重大的影響。但是,只有當它們和整個戲劇媒介融為一體,通過舞臺的時空激發行動,從而吸引了觀眾注意力的時候,這些手段才是有效地。僅有杰出的文學造詣對戲劇藝術而言是不夠的,很多成功的小說家和詩人在試圖創作劇本的時候曾吃了不少苦頭。
戲劇作品的核心是行動。與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不同的是戲劇作品的內部結構從來都不是一堆抽象的言論,也不是描寫和道德說教的大拼盤。它是對一系列看得見的、可以戲劇化的事件的有序排列。不管一部戲劇作品的風格、體裁和主題如何,這些事件是建構它的最基本的材料。
從根本上講,劇作家構建戲劇作品主要使用兩種工具來表現人物的外部行為:對白和形體動作。作品的內在情節和主題思想,比如人物的內心世界、作者的觀點,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等因素,必須由觀眾通過外在表現形式和他們親眼所見的事件而推演出來。無論劇作家打算傳遞什么信息,也無論他對劇本創作的功能和過程持什么樣的觀點,只有當他已經構想出整個事件,以及一系列相關的事件,并把它們按照一定的模式搬上舞臺,這個劇本才真正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正是這一系列相關的事件構成了戲劇的情形,或者更正式地說,是構成了戲劇的情節。
戲劇事件從本質上講是扣人心弦的。有的事件大膽奇特,比如在埃斯庫羅斯的悲劇中,普羅米修斯被鏈條鎖在巖石上的場面;有的事件柔和克制,比如在契訶夫的《三姐妹》結尾時軍團離開的情形;有的事件非常平淡無奇,比如現代很多現實主義戲劇描寫的發生在家庭內部的種種片斷。但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象。在開始編寫劇本時,劇作家必須首先構思整個事件,而且還要在大腦中想像這些事件要如何表演才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創作要與時代合拍,和人民的心聲合拍。生活是創作的唯一源泉。因此,我們認為,戲劇創作的文學因緣,和劇作家對生活的積累、認識、感悟是分不開的。
J8
A
1007-0125(2015)05-00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