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才
(黑龍江省評劇藝術中心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戲曲打擊樂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具有著濃郁的民族音樂特色,經(jīng)過無數(shù)藝術家的不斷實踐改革、充實、總結和提高,打擊樂這門藝術更加完善、豐富、獨具魅力,在國內(nèi)外音樂史上不僅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令國內(nèi)外音樂界的同行贊不絕口。
打擊樂是我國戲曲音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藝術功能,發(fā)揮著重要的藝術作用,它既要烘托演員情感、渲染氣氛,又要掌控全劇的節(jié)奏,還要配合演員的舞蹈(起霸、走邊、趟馬、開打等等),是其他任何音樂手段都不可替代的。
社會在前進,戲曲在發(fā)展,觀念要更新。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觀眾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多元變化,我們作為從事戲曲打擊樂的工作者,要想跟上時代發(fā)展的步伐,與時俱進,就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規(guī),尤其是不能死守著前輩們留下的東西裹足不前。我們要在傳承中求發(fā)展,要勇于改革、創(chuàng)新,因為藝術的生命就在于創(chuàng)新,打擊樂也不例外。筆者理論水平不高,藝術修養(yǎng)有限,大膽冒昧地談一點粗淺且不成熟的認識,請同行批評指正。
由于多種原因,很多從事戲曲打擊樂工作的同志,有一定的消極情緒,認為干這行沒大出息,沒啥奔頭,個別領導不重視,有的觀眾嫌響、嫌吵、嫌鬧,有費力不討好等等想法和顧慮。但我認為,其實這是一種片面的理解和認識,雖然在客觀上或多或少地存在這種現(xiàn)象,但是這只是一時和不全面的解讀,而我們從事這項工作的同志更不能妄自菲薄。俗話說,“行行出狀元”,我們要重視自己的工作和事業(yè)。我們的先輩為戲曲打擊樂的發(fā)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巨大的貢獻,并使之提高、發(fā)展,他們是我們的楷模,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更是我們奮斗的目標。我們這一代人擔負著傳承、發(fā)展、提高的重任,要想做好這些,只有不停地追求,刻苦努力,學習他們豐富的知識、寶貴的經(jīng)驗和精湛的技藝,絕不能打了幾出戲,得了幾次獎就盲目驕傲或自以為是。我們要時刻牢記“藝海無涯”、“學無止境”的古訓,所有的藝術樣式都不例外,要想形成獨特的風格,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懂、弄清、打精的。要想使打擊樂這門獨特的藝術門類發(fā)揚光大,就需要我們潛心研究、虛心學習、勇于探索、鍥而不舍!人們常說“字在功夫外”,就是說要想把本身使用的樂器駕馭得熟練,掌握得透徹、打得精湛和得心應手,除了苦練基本功,還要善于總結,包括借鑒其他與打擊樂相關的藝術樣式,充實戲曲打擊樂,完善戲曲打擊樂。
在苦練基本功的同時,應加強文學修養(yǎng),提高專業(yè)理論水平,加深對劇本的理解、對人物的認識,亦至關重要,二者相輔相成,只有做到這樣,在演出實踐中才能做到“準、精、美”。
準。準確地把握住劇情的節(jié)奏和人物的喜怒哀樂,注意強弱關系,不能一味地認為響就好,打得有勁就是打擊樂的特點,一定要根據(jù)劇情所需,根據(jù)人物內(nèi)心活動的變化,強調(diào)輕重緩急。
精。精就是少用。其他藝術手段能代替的,決不一味強調(diào)要使用打擊樂,如打擊樂加音樂、用音樂代替打擊樂,或在音樂中糅進其他一些打擊樂(排鼓、爵士鼓元素等等),給觀眾耳目一新之感。
美。美就是要打得美。任何樂器都有美的東西在里邊,我們打擊樂所用的“家什兒”都是樂器,是樂器就要發(fā)出美且悅耳的聲音。這要求我們不僅要打得悅耳動聽,還要注重音色,打出音樂感覺。
我從事打擊樂工作四十余年,曾師從于陳福林、杜寶光、鄭書安、于文江等諸位先生,在他們的教誨指導和自己的藝術實踐中,對戲曲打擊樂有了一定的掌握和理解。例如打擊樂中的鐃鈸,這種樂器非常吃功,不下一番苦功是很難駕馭的,因為這兩塊銅片敲擊出來的聲音不應是震耳欲聾的噪音,而應是情感與節(jié)奏的協(xié)調(diào),要充分發(fā)揮鐃鈸“拍、打、揉、揣、斗”等技巧,強調(diào)“味兒”與“勁兒”的結合,要打人物、打動作、打氣氛、打劇情,這樣,才能有助于演員的表演,有助于推動劇情的發(fā)展,才能達到藝術完美的綜合。
這是幾十年來我對戲曲打擊樂的一點粗淺認識,我感覺打擊樂有學頭、有干頭,其奧妙無窮。我愿和有志于打擊樂工作的同行、同仁一起發(fā)奮努力,不斷進取,使戲曲打擊樂這朵奇葩在戲曲藝術的百花園中,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姿。